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1《窃读记》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语文教材
2年级:小学五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单元第一课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2、内容分析: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感人,文笔纤致,环境渲染很出彩.但是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学困难很大.其一,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这种背景的差距是孩子理解文本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接触文本后,尽快地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其二,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线索分明,叙事有理.但是围绕着窃读这一线索,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情感的复杂细腻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决定顺着作者写这件事的思路进行教学,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作为本堂课的课眼,就在1—7自然段中通过让学生体味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去感受作者窃读时快乐,惧怕,急切,坦然等复杂的滋味.文章的题眼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也就是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等教学目标将放在下节课进行落实.。
4、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交流,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从“窃”中明了文意 师:记得第七册时,我们学了一个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剧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师:同学们在假期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师: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仔细观察这个字,“窃”有什么方法记住它?师:看到“窃”字,我们马上想到“偷窃”。课题《窃读记》的“窃”字是什么意思?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二种)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生说说课文的内容)师: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要窃读?怎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 学生讨论交流读书的感受,释题并质疑。 为本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学生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 1、师: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师: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吗? 学生自由读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师:同学们,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请用“~~~”划出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生自由读,划。交流:(一)苦: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a.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b.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c、师:品析了动作,揣摩了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师: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引读:师: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师: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师: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师: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师:这就是“窃读”的滋味。(二)酸:句子:“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师:这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120多分钟,7200多秒!现在,让我们一起体验体验开头最轻松的120秒,默读《走进书里去》的第2篇《背书》,并想一想是作者是怎样背书的。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晴是怎样背书的?师: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三)甜: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 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3) 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1)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师:“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师: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师: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师: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师: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五)总结滋味师: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一说。师:(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预设回答:“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1、学生讨论。2交流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生交流,感情朗读 年幼的林海音爱书也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那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渴求,那内心交织的复杂情绪,既烙印着儿童的天真,也有着超出年龄的伤感。让学生用味觉的“苦”“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学生会抓住“饿得饥肠辘辘”体味其劳苦,有的会找“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后的辛辣,有的读“我的腿真酸哪”品其酸,有的读“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感悟读书的甘甜。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则是深入其骨髓。“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形成共鸣。
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师: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作者是那么好读书,在读书中品尝了酸甜苦辣。我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把书买回家读?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耻辱。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作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预设问题:“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为什么小女孩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为什么“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师:文中写到了书店老板,你赞成老板的做法吗?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店员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出示句子,“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至此,我们一定明白“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齐读莎士比亚的名言 学生在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人间真情。对于书店老板的评价,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可能有学生会认为不好,可能有的孩子会认为可以理解,做生意无非是赚钱,要是都像小女孩一样只看不买,书店会垮掉等等。教师不要简单地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而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填空题的设计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也是进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小练习。
板书设计 《窃读记》 酸快乐 甜 “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惧怕 苦 辣
四、教学反思
1、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课堂上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并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然后再次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2、关注学生言语现象,让学生学“语”习“文”。语文教学的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流中充分体现了高段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
内化,在这过程中,训练了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3、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课堂问题讨论焦点化,始终围绕“窃读的感受“展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