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
—2022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实行“赐姓制度”,即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如《左传》记载“周天子封舜后胡公满于陈,赐姓曰妫”。“天子赐姓”在当时
A.造成了大量新姓产生
B.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C.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
D.旨在顺利推行分封制
2.战国晚期的荀子不仅打破儒家学者不入秦国的先例,主动入秦国去拜访秦昭襄王,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后来也都进入秦国并就职于秦国。这反映出
A.儒学政治地位提高
B.百家争鸣局面日渐消失
C.秦国重视招纳人才
D.法家思想已成主流意识
3.
表1
表1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铁农具普及到全国
B.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科技落后
D.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4.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
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
“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5.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
。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6.图1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珊瑚帖》,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笔划尤重,所画的珊瑚笔架更是给
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了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创作理念。由此可知,米芾的书法创作
A.继承了王羲之行书风格
B.开启了书画结合的先河
C.凸显了对“意趣”的追求
D.蕴含了理学的求实精神
7.清代前期安徽人即有“漂广东”“发洋财”的说法,“广东洋货沽来,鬻于他省,利息厚大,但洋面风波最险,
即谚云所谓‘飘洋’者"。这表明,当时
A.内陆地区的外贸成本增加
B.清政府鼓励发展外贸经济
C.徽商主导了长途贩运贸易
D.社会上崇洋风气日渐盛行
8.至1881年,李鸿璋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出现了“人人皆知航运之利,各省商民闻风而起创办轮船公司”的景象。这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意在抑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B.使中国重新掌握了航运主权
C.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松动
D.增强了民族运输业的自信心
9.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天下未有内不自整,而能
与外为竞争者”。这些主张在当时
A.推动了清政府政治改革
B.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
C.顺应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D开启了民族文化的构建
10.据学者考证,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原地方督抚仍任民国政府要职的有11人,占原督抚总数的25.6%,先任
职后退隐的有12人,占总数的28%。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未能铲除传统政治力量
B.得到地方督抚全力支持
C.推动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D.以完成民主革命为宗旨
11.图2为1927年《北洋画报》上的时装插画。这反映出,当时
A.时尚服饰已成社会主流
B.女性服饰实现了西方化
C.传统服饰已被完全抛弃
D.社会风尚更具现代色彩
12.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军队被人们称为“子弟兵”,当时民间歌谣唱到“子弟兵,保家乡,军民团结钢一
样;今年护麦得胜利,有吃有喝乐洋洋!
”这表明,当时
A.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落实
B.新型人民军队开始形成
C.边区抗战获得了持续力
D.抗日民主政权基本建立
13.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投机”的局面,大量各类资本转向了投机商
业、囤积物资和炒卖贵金属、外币。这表明,国统区
A.通货膨胀得到遏制
B工业生产日益恢复C.货币信誉得到提升
D.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14.1953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工科院校学生所占高等院校比重由3%增加到17.
8%,师范学生由3%增
加到26%。这一变化
A.遵循了人民教育的方针
B.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求
C.照搬了苏联的教育模式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15.图3是1952-1978年间我国非直接生产部门职工占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比重。这表明,此期间我国
A.社会就业面受到限制
B.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
C.国民经济走向了停滞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衡
16.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交往从多注重政治的“小外交”日益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的
“大外交”。这一转变表明,我国外交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致力发展多领域外交
C.践行了“不结盟”的理念
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
17.罗马人的法律规定:如果相邻一方违反法律规定的限制,则邻人可以通过民众诉讼来主张对义务违反者
实施法律上的处罚。由此可知,在古代罗马
A.邻里关系已威胁到社会稳定
B.法律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
C.民众社会行为受到法律制约
D.
“以法治国”的原则得到践行
18.14—16世纪是欧洲名副其实的“香料时代”,“无论香料的到达如何迅速、频繁,也没有缺乏买主的风
险”,而17世纪后,香料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香料时代”走向终结。这是因为17世纪后
A.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B.欧洲完成了对香料的移植
C.威尼斯的香料垄断被打破
D.欧亚直接贸易已广泛展开
19.1764年,德意志思想家卡贝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法律的基本宗旨应是保卫社会秩序而不是
报复犯罪,法律应该永远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为目的。该思想
A.旨在为资产阶级法律辩护
B.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C.宣扬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D.批判了封建法律的黑暗
20.图4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金属和金属制品的出口额(单位:万英镑)变化。这表明
A.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英国棉纺工业已衰落
C.英国垄断了世界贸易
D.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
21.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借“马布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明确指出:最高法院有
权宣布违反美国宪法的联邦法律、行政措施、州宪和州法及行政措施为无效。这一做法
A.违背了联邦主义原则
B.强化了权力制衡体制
C.落实了司法独立原则
D.开创了三权分立政治
22.
1922年,列宁说:“一年来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缴纳了大量的粮食税,……全体农民们已经完全没
有什么严重的不满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俄
A.初步落实了新经济政策
B.战胜了外国军事的干涉
C.全面推行了农业集体化
D.开展了工业化建设运动
23.20世纪60年代初,尽管美国一再要求西欧诸国减少进口苏联石油,但到1965年西欧进口苏联石油的总
量仍达102万桶。这表明
A.经济依存超越了政治诉求
B.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已失败
C.西欧各国已摆脱美国控制
D.苏联以石油分化美欧阵营
24.进入20世纪,一些西方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小说人物的外部活动往往是无数生活片断的剪接,而这些
看似零乱的生活片断往往又蕴含了深刻的心理内容”。下列作品属于此类小说创作风格的是
A.《人间喜剧》
B.《巴黎圣母院》C.《等待戈多》
D.《大卫?科波菲尔》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早在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谁拥有“德”,拥有“民心”,谁就拥有“天命”。儒家不仅以天作为威吓和限制君主的力量,而且还以“礼”限制君主的行为。尽管儒家“天命”“礼教”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皇
权的因素,但观念不是法律,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相比于思想观念,谏诤制度、宰相制度、廷议制度等制度层面对皇权的制约最有约束力。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材料二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关于“君上大权”,除了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还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欲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
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
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摘编自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新政中君主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871年,德国统一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处于夹缝中的德国,采取了廉价策略,通过对其他国家设计及产品的仿照甚至剽窃,试图分得一杯羹。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写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引起强烈反响。1887年,英国议会修改《商标法》,严格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
以将德国劣质产品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但德国商人不乏对策,当时有人发现,一批远销他国的德国缝纫机以次充好,直到消费者买回家后,才在缝纫机踏板的底部发现“德国制造”的标签。
——摘编自焦晶、孙春艳、董金鹏《德国制造从差评走向卓越》等
材料二1887年以来,受到外来歧视性条款的刺激,大多数德国企业家充分意识到质量对于产品的重
要性与生命力。多数企业都将“用质量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提出了“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
质量而不是廉价”的口号,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严把产品的质量关。德国人还积极制定行业标准,不断摸索技术创新。不10年时间,“德国制造”已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与基本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制造”遭差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德国制造”内涵的变化及其体现的“工匠精神”。(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美国、苏联和中国在部分国防高端科技领域首次研制成功的时间
——摘编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工业优先发展研究》等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防高端科技”自拟论题,并给予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
合,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8
~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
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
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
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
29.【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战争观念,和平运动人士认为,现代武器的大规模屠杀后果,已经很难再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已不再属于政治行动的范畴。战争属于犯罪的范畴。1965年,加利福尼亚成立了一个“反对武器玩具”团体,他们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宣传,公布有关和平题材的电影和
书籍名单,并在洛杉矶设立了一个以娱乐玩具交换武器玩具的中心。1985年,“加拿大非暴力行动联
盟”呼吁对武器玩具进行联合抵制,得到教会、妇女、和平团体、儿童权利保护组织以及第三世界团体的广泛支持。同时,英国“和平誓约联合会”发起了一个反对为武器玩具做广告的请愿活动,提倡以娱乐型和传统型的玩具代替武器玩具。西德则禁止以二战中德国军事装备的模拟品作为玩具。
——摘编自沈善荣《论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的影响。(8分)
30.【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自幼聪明好学。1915年,留学日本,陈望道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急需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陈望道看来,翻译《共产党宣言》义不容辞。1920年3月,陈望道携带《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了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在极
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终于在1920年4月下旬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1920
年的8月,经多方努力,《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张曙光《陈望道:尝透“真理的味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意义。(7分)021-2022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史·答案
案
命题透析本题以周代“赐姓制度”为背景材料,考查周代政
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可知,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赐姓”,实阿
对异姓诸侯
性认可,这既体现了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又笼络了异姓诸侯,扩大了周的政治统治
材料反映的是天子对“原有之姓”的重新申命,并没有产生新姓,排除
赐姓并不妨
族群间的交往,因而不能说明不利于族群间的融
除
材料信息说明赐姓是分封制推行的
为了推行分封制才赐姓,排除D项
案
題以苟子入秦为背景材料,考查先秦政治,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
历史解释、家囯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动入秦以及李斯和韩非入秦并就职于秦,是秦国对
招纳和重视的体现,C项正确。荀
教生砝不能表周明的百失时航想没数为多联
本題以秦汉铁农具为背景材料,考
代
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囯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信息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齐全,并
用于耕地、播种
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了铁农具种类齐全,但不能说明全国各地都
材料虽反
开始形成”,排除B项;铁器是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铁农具的使用说
农业生产科技的发达,排除C项
案
命题透
题以“虎溪
为背景材料,考查魏晋三教融合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忄
科素养的考查
儒,不仅没有思想
突,而且“语洽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多
融合共存,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与史实不符,排除;佛教本身就追求离俗避
道两教社会影响
力的增强,排除D
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唐代朝集制度为背景材料,考查唐代地方吏治,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思路点拨材料说明唐玄宗加强
治的整饬和吏才的选拔,这有利
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A项
料中的变化有
能根治腐败现象
举措针对的是
材料中的朝集使并非监察官员
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监察,排除D项
题透析本题以《珊瑚贴》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调动和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囯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点拨材料中的“意足我自足”说明米芾的书法根据自
尤其
枝”的书写和“珊瑚笔架”的豪放,使米
情跃然纸
然米芾的行书可能借鉴了前人的
意足我自足”"说明并非是继承他人的创作风格,更不能说明是继承了王羲之风格,A项错误
所画的珊瑚笔架也并非真
项错误;米
法是追求个性
和“意境”,并没有体现求实精神,D项错误
案题动
景材料,考查
占代对外
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学科素养的考查
路点拨材料
鬻于他省”“洋面风波最险”说
途遥远
风险极大,这都增加
对外贸易的成本,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清政府鼓励发展外贸经济,排除B项;材料虽以安徽
安徽商人
长途贩运贸易,排除
材料无法说明社会风气出现“崇
除D项
8.答案D
题透
本題以轮船招商局的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洋务运动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室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商局既部分地收回了利权,又刺激了民族
现,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为了“求富”,抵
济侵略只是客观效
不是
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收
运利权,不等于重新掌握主权,排除B项;清政府经济政策松动是
我争后,此时仍严格限
业发展,C项错
案
命题透析本题以梁启超在《新民说》的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近代民族
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
观念、历史解释、家囯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路点拔材
反映了梁启超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内民族团结,这顺应了“救亡图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
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推动民族革命发
不
发展,排除B项;梁启超的
利于促进民族国家
构建,而不是开启民族文化构建,排除D项
案
本题以辛亥革命后地方督抚在民国政
任职为背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
历史解释、家囯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原地方督抚中有一半多的人仍任或曾任民国政府要职,说明辛
组浓恩了用的图单万支水除照大用南改着的人
兑明辛亥革命对社会变
广泛地变革了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保留清政府的地方督抚
明是以推翻满清的“民族”革
排除D项
案
命题透
近代社会生活变
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
就连中式旗袍
具现代性,反
项正确
能成为社会主流,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