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道德之武德》教案
一、设计思想
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武术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其中习武先习德的重要思想一直贯穿武术教学全过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和谐共处,武德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现代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诚信意识淡薄、团队精神欠佳、自私心理膨胀等等。不讲诚信,别人就不愿与你交往。不与别人交往,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更说不上什么团队精神。中华武术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民族自尊、懂得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做人。从而引导、启发与培育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最终起到树人、立人、正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让全体学生学会武德的训导,使其明白“以理服人、武不犯禁”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友爱、谦逊和睦的做人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相比较户外课而言,武德属于理论课,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为教学手段,它对学生没有动作要求,更没有运动负荷量,但是,它是体育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乃至所有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本着以“审美树信、廉检美真、和诚爱人”的理念,表现出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真正发挥出武术道德的审美价值功能。使武术精神的这种美感能激发学生积极求胜的斗志,达到启发与提高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审美观的目的。
四、重难点
重点:武德的重要意义
难点:武德的教育与修养
五、案例叙述
(一)、兴趣激发阶段
1、课堂常规
教师:
(1)、上课
(2)、问候学生
(3)、宣布本课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
(1)、候课
(2)、问候老师
(3)、明白教学内容和要求
2、课的前导部分
教师:
(1)、播放徐晓东vs雷公的视频
(2)、让学生对此次比赛展开道德上的讨论
(3)、可让学生做正反两个方面辩论
学生:
(1)、明确时间的缘由
(2)、小组件展开讨论
(3)、正方:违背武术道德;反方:体现徐晓东的打假正义性
(二)、保持情绪发展学习能力阶段
1、武德定义教学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教师:
(1)、先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何为“武术道德”
(2)、不做评价,展开武德定义的教学
(3)、对以上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和表扬
(4)、播放韩国拳手VS格日勒赛前发布会的视频
(5)、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确的武德
2、抱拳礼教学
动作姿势: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双手由体侧迅速向胸前合抱,左掌心掩贴右拳面,两小臂微内旋撑圆,肘尖略下垂,平举于胸前,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教师:
(1)、示范正确的抱拳礼动作
(2)、讲解动作的含义,区别与作揖
学生:
(1)、学生模仿学习动作
(2)、要点:行礼迅速、精神饱满、态度诚恳
3、武德训导教学
总纲: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三奖六惩:
一奖
勤学苦练
二奖
见义勇为
三奖
爱国卫民
一惩
练功偷懒
二惩
恃强凌弱
三惩
见利忘义
四惩
不忠不孝
五惩
欺师灭祖
六惩
卖国求荣
课前背诵:
尊自然、法天地、爱家国、孝父母、敬师长、严律己、宽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施恩不图报,受恩记心间。
精神口号:
自强不息
尚武崇德
修身立本
习文弘道
教师:
(1)、教师讲解武德的训导
(2)、延伸到现在武术道德训导
(3)、让学生记住“三奖六惩”
学生:
(1)、明白“武训”的真谛
(2)、理解其中的真谛
4、努力克服武德中的种种陋习
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
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教师:
(1)、教师讲解武德的陋习
(2)、要求做到文武兼备型的人才
(3)、极度消除片面思想
学生:
(1)、明确正确价值观
、树立“文以德彰,武以德显”的思想
组织形式和要求:
1、各小组说出不良的武德行为
2、举例说明
5、加强武德的教育与修养
(一)、运用武德武礼的特色“抱拳礼”,学会做人
“学拳先习礼”、“为武师,须教礼”,中国武术素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左手为掌,四海为家莫称大;右手视拳,以武会友皆兄弟;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严以律己,宽容他人的胸怀。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抱拳礼,其中真切地蕴涵了深刻的武术精神,同时起着规范行为举止的作用。
(二)、采用武德武礼的特点“习武先习德”,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首先要充分发展个人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白与人共事不妨碍别人,要处处给人以方便的道理;要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还要做到用以理服人、讲究诚信的武术精神去感化他人,学会做事,树立以德服人才是真本事。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大事,即不仅是光宗耀祖,更主要的是报效祖国。
(三)利用武德武礼的特性“武术文化”,学会审美
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而武术文化的自身发展,始终是以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传承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武术的风格、礼仪、伦理道德等民族文化观念而走向学校,走进课堂。我们在武术学习中以此为基础,利用武德武礼的文化特性,不断拓展“习武先学德”、“打拳先行礼”的武术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领悟并吸收于个性之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同时,本着以“审美树信、廉检美真、和诚爱人”的理念,表现出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真正发挥出武术道德的审美价值功能。使武术精神的这种美感能激发学生积极求胜的斗志,达到启发与提高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审美观的目的。
教师:
(1)、教师讲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提高自己道德水准
(2)、教师列举实例
(3)、讲评以鼓励为主
(4)、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
(1)、学生认真记录
(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跟教师再见
六、教学反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将之者,将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是个反复不断的养成过程。没有浓厚的兴趣意识,是培养不了终身体育意识的,要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意识,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学习材料是学习的对象,教师要善于从教学选材中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接合点和线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保持对学习过程的快乐
只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多加练习,多与人和睦相处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身体,培养技能。
3、体验成功的快乐
赞扬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手段之一,对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力,想象力的及时鼓励,教师也要求能够及时及地的对学生进行赞扬,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能提升学生兴趣,每一个受到表扬的学生对自己会信心倍增,从而使她们努力提升自已,走到成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