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浏阳河》、《新货郎》、《回娘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浏阳河》、《新货郎》、《回娘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9-09 10: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多彩的乡音》三
教学案例
【课型】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多彩的乡音》三选自花城版《音乐》第六课,包含《浏阳河》《新货郎》《回娘家》等几首地方民歌。《浏阳河》是一首快脍炙人口、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选自花鼓戏中的唱段。在之后的流传与发展中有了新面貌,呈现出欢快、流畅、淳朴、明朗的音乐风格。本课以学唱湖南民歌的音乐实践活动为主体,了解、学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特色,激发学生“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音乐热情。歌曲《浏阳河》以四个乐句融合了音乐的婉转、流畅与美,听”湘“音领略秀美湖南,唱”湘“音表达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民族音乐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歌曲学唱以湖南方言、一字多音、一问一答等多元演唱形式的实践,通过歌曲学唱、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新货郎》是东北民歌,描写了新货郎送货时快乐的心情,幽默风趣。《回娘家》是河北民歌,描写了年轻的小媳妇回娘家时的心情,朴实清新。通过欣赏两首地方民歌,对比感受了不同地区的民歌特点也不相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湖南民歌、东北民歌、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活动中准确掌握湖南民歌的表现形式。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学会用方言演唱地方民歌,掌握演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及一字多音的演唱,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使民歌的旋律深入心灵。
【教学重点】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会方言的咬字吐字和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寻”湘“音之秀美-课堂导入。
师:多彩乡音,带我们寻觅丰富多彩的邻家音乐,今天多彩乡音将带我们一起寻觅”湘“音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南-寻”湘“音。
活动:播放视频-浏阳河介绍(古筝演奏的《浏阳河》为背景音乐)。
寻”湘“音之精粹-新课。
(一)欣赏花鼓戏《送双粮》视频片段
介绍花鼓戏的艺术特点
回忆视频《浏阳河》主旋律,聆听歌曲
师:在前两个视频片段中同学们是否听到了熟悉的旋律?(老师哼唱主旋律)
这就是经典传唱的歌曲《浏阳河》,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歌声中的浏阳河。
学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同学们找出用方言演唱的字有哪些?
教师示范,学唱歌曲中方言的正确咬字。
学生聆听歌曲,发现歌曲中“一字多音”乐句。
歌曲教唱,学生跟着音频范唱逐句学唱,体会衬托“咿呀咿子哟”在歌曲中的韵味。
跟音频完整演唱歌曲
三、寻“乡”音之多彩-拓展
(一)欣赏东北民歌《新货郎》
1.看图片,了解东北风土人情
2.欣赏《新货郎》视频,了解东北民歌特点。
(二)欣赏《回娘家》感受河北民歌的特点
1.看图片,了解河北民俗
2.欣赏《回娘家》视频,感受河北民歌特点
(三)对比东北民歌和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生学会演唱歌曲《浏阳河》,对比感受了东北民歌《新货郎》和河北民歌《回娘家》的不同民歌风格,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