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2020年秋季高三年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安徽省某村住宅楼景观,箭头分别表示日出和正午时刻太阳光线照射的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当地昼长约为
A.10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2.该日之后到当地正午日影最短期间
A.正午住宅内光照面积变大
B.安徽各地昼夜差值扩大
C.我国各地日出东南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3-5题。
3.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
A.一小时
B.一个白天
C.一昼夜
D.一年
4.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
A.午夜的陆地上
B.黎明前的海上
C.日出时的陆地上
D.午后的海上
5.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教,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预报概率最高的天气是
A.晴明
B.无风
C.大雾
D.暴雨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此时①地最可能
A.暴雨倾盆水难排
B.细雨蒙蒙衣难干
C.烈日炎炎似火烧
D.黄沙满天车难行
2018年8月4日,在“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之际,央视记者行走“冰上丝绸之路”,从江苏连云港出发,取道北极东北航道,从西太平洋,经白令海峡,跨越北冰洋,前往欧洲荷兰鹿特丹,历时30多天。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冰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对各航段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布满浮冰
B.乙→丙:途经大渔场
C.丙→丁:逆风逆水
D.甲→丁:全程昼渐长
9.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冰上丝绸之路最突出的
A.全通航里程较短
B.沿途补给方便
C.沿线贸易量大
D.航线比较安
荆江指长江干流枝城到城陵矶段,位于荆江南岸的松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简称荆南三口水系。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在汛期分泄荆江水沙到洞庭湖。甲图示意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及洞庭湖图,乙图示意1959~2-17年该水系水位、流量及流域降水量(图中数值是各时段的均值)。据此完成10~11题。
甲
乙
10.与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各时段水位变化关联度较大的是
①三口水系径流量
②荆江输沙量
③流域蒸发量
④流域降水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造成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平均水位明显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荆江段补给量总体减少
B.洞庭湖面积明显缩减
C.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
D.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丁-甲
B.乙-甲-丙-丁
C.乙-丁-甲-丙
D.甲-乙-丙-丁
1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该地区
A.只有内力作用
B.只有外力作用
C.丙岩层层理构造明显
D.乙岩层可能含有化石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日天,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沙、草、林相伴而生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完成14-15题。
14.
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和平地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水分条件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15.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灌木
D.针叶林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长江三峡以西在远古时代属于古地中海,随着地壳不断运动,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陆地,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约1.4亿年前,长江中游巫山山脉形成,古长江在其西侧向西流,在其东侧向东流。后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距今30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巫山西侧长江流域地势整体抬升,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东侧河流成功袭夺(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西侧,古长江东流而去,形成长江三峡雏形。第四纪,巫山山脉继续抬升,长江三峡峡谷(下图)最终形成。
(1)说明巫山山脉隆起对东侧河流成功袭夺西侧河流的作用。(6分)
(2)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巫山以西的地貌、水文的影响。(6分)
(3)推测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必要条件(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贵州省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图为贵州省冬夏季等温线分布图。
贵州一月平均气温分有图
贵州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为贵州省地形分布图与水电、煤炭分布图。
材料三:“云上贵州”,大数据已成为贵州的新名片。贵州省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18年华为、阿里、腾讯、苹果等200余个公司纷纷在贵州建设数据中心。“贵阳数博会”作为全球首个大数据主题博览会,已连续在贵阳市成功举办了三届。数据中心电能消耗大,电力成本占整个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是机器设备散热需要的空调费,且对其他环境质量有较高要求。
(1)根据材料一,描述贵阳市气温特征及分析形成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乌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火地岛主岛略呈三角形,地面崎岖,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2469米。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火地岛地区的首府、行政中心。市内店铺多为旅馆、饭店和酒吧,市区人口数量年变化巨大,少的时候仅几千人,多的时候可达七到八万人。乌斯怀亚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在火地岛南部某保护区发现,当地树木大多低矮,或匍匐在地,或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之“醉汉树”
材料二:火地岛地理位置图及传统民居与“醉汉树”景观图。
(1)描述火地岛西侧海岸线特点及分析形成原因。(4分)
(2)简述乌斯怀亚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6分)
(3)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及原因。(3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是美国唯一的荒漠高原,其疏松的地表由盐分较高的页岩风化而成。科罗拉多河贯穿整个高原,利斯费里、帕克坝是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科罗拉多河的上游水资源极为丰富,汛期出现在4、5月份;中游、下游径流逐渐减少,且泥沙含量大。1936年后,该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流域水资源近80%用于农田灌溉,灌溉后的退水再排入河中,沿河灌区反复利用。随着工农业规模的扩大,科罗拉多河流域水资源日趋紧张。
(1)简析科罗拉多河中游、下游泥沙含量大的原因。(3分)
(2)科罗拉多河上游汛期出现在4、5月份,试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6分)
(3)科罗拉多河下游河水盐度不断增加,分析其成因。(4分)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C
B
D
C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A
A
D
C
D
二、综合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
(1)巫山山脉隆起,受地壳张力影响,山体岩石破碎易被侵蚀;(2分)
地形抬升阻挡太平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东侧河流径流量;(2分)
山脉隆起加大东侧河流落差,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成功袭夺西侧河流。(2分)
(2)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西退,在高原与长江上游南北两侧山地之间形成相对低洼的盆地;(2分)
青藏高原隆起,盆地西侧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2分)
青藏高原隆起,古长江流向变为自西向东流。(2分)
(3)地质条件稳定,峡谷地貌基本格局不变;(1分)
长江水量稳定或增加,流水侧蚀作用保持或增强。(1分)
17、(15分)
(1)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2分)
冬季,地形阻挡冬季风,受南下冷空气影响,加上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2分)
夏季,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1分)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事富,河流径流量大。(2分)
海拔从3000米到不满1000米,流经高原、山地、河流落差大。(2分)
(3)贵州蕴藏有丰富的水能、煤炭等能源资源,水电站多电价低,能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充足的电力,设备运行成本低。(2分)
贵州地处高原,气候适宜,全年温差较小,能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不需要太多额外制冷、制热,耗能较少。(2分)
远离地震高发区,地质条件稳定,信息数据安全有保障。(2分)
空气和水源洁净,环境质量好。(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8、(13分)
(1)海岸线曲折,支离破碎,多岛屿、峡湾;(2分)
纬度高,多高大山脉,气温低,冰川广布;(1分)冰川侵蚀作用强。(1分)
(2)当地房屋低矮,可以抵御强劲风暴。(2分)
当地气温低,房屋低矮也有利于保温。(2分)
当地降水量较大,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不利于积雪。(2分)
岛上森林资源丰富,木屋可以就地取材。(2分)
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木屋也有利于防震。(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东南向。(1分)地处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2分)
19、(13分)
(1)上游为荒漠,植被稀疏;(1分)表土疏松;(1分)
落差大、流量大、流速快,河床冲刷强烈。(1分)
(2)上游主要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集中在冬半年;(2分)
地势高,山地抬升使冬半年降雪量大、积雪量大;(2分)
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季节性积雪融化,形成汛期。(2分)
(3)流域内的土壤中含盐量高,河水被反复用于灌溉,退水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入河流;(2分)
降水少,蒸发量大,使河水盐度不断增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