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1.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课时作业(解析版)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内总有电荷,而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B.若物体不带电,则物体内没有任何电荷
C.物体中总有电荷,若不带电是因为它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量大小相等
D.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只产生正电荷而不产生负电荷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丝绸带正电
B.目前,实验测得的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是2.4×10-19C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闪电表明电荷是可以“无中生有”的
3.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3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间的库仑力的大小为F.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在原处,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A.F/2
B.3F
C.F/3
D.2F
4.关于点电荷、元电荷、检验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电荷是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B.点电荷所带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C.点电荷所带电荷量一定很小
D.点电荷、元电荷、检验电荷是同一种物理模型
5.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方法能使两球带上异种电荷的是(
)
A.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B.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再把两球分开
C.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
D.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6.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水流时水流会发生弯曲。这里使水流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重力
B.核力
C.静电力
D.万有引力
7.如图所示验电器A带负电,验电器B不带电,用导体棒连接A、B的瞬间,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瞬时电流形成,方向由A到B
B.A、B两端的电势不相等
C.导体棒内的电场强度不等于零
D.导体棒内的自由电荷受电场力作用做定向移动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电感应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份转移到另一部分引起的
B.一个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物体,两个物体有可能带上异种电荷
C.摩擦起电,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而使物体产生了电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成功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指的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库仑力
D.元电荷e的数值为,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通过实验测量得出
10.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所带的电性。现将一带电物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验电器带正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小,可知物体带正电
B.验电器带正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负电
C.验电器带负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小,可知物体带正电
D.验电器带负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正电
1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能够被创造
B.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A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B上去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
12.下面对于教材中的插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的羽毛,是因为琥珀和羽毛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B.图乙中小金站在体重计上迅速下蹲瞬间,体重计示数会迅速变大
C.图丙中所示的实验是用来观察桌面微小形变,其利用了“放大”思想
D.图丁中汽车为了冲上斜坡,需要增大行驶速度以便获得更大的牵引力
13.当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的带电性质和起电方式是( )
A.正电荷
B.负电荷
C.接触起电
D.感应起电
14.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内一定没有电荷
B.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C.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电荷移动的过程
D.带电体发生中和的现象是等量异种电荷完全相互抵消的结果
15.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普勒通过对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B.牛顿通过扭秤实验成功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称自己的实验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C.法拉第提出了电场的概念,并提出处在电场中的其他电荷受到的作用力就是电场给予的
D.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最早测得的了元电荷e的数值.
16.下列关于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跟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一定带正电
B.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
C.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
D.电荷在转移的过程中总量守恒
17.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其中小球带有的正电荷,小球带有的负电荷,小球不带电。先将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再将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试求这时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18.有A、B、C、D四个绝缘小球,其中有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问: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区别开来?
19.如图所示,大球原来的电荷量为,小球原来不带电,现在让小球与大球接触,达到稳定状态时,发现、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与体积成正比,小球获得的电荷量为;现给球补充电荷,使其电荷量再次为,再次让小球接触大球,每次都给大球补充到电荷量为,问:经过反复多次接触后,小球的带电荷量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小球带电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所以物体中总有电荷。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在于自由电荷的多少。A错误;
BC.物体不带电,是物体内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量大小相等,无净电荷,呈中性。不是没有电荷,B错误,C正确;
D.摩擦使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故A项错误;
B.目前,实验测得的带电体所带最小电荷量为1.6×10-19
C,故B项错误;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项正确;
D.根据电荷守恒定律D项错误.
3.C
【解析】
【详解】
接触前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为,两个相同的金属球各自带电,接触后再分开,其所带电量先中和后均分,所以两球分开后各自带点为+Q,距离仍不变,则库仑力为,所以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3.故选C.
4.B
【详解】
A.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由带电体看作点电荷的条件,当带电体的形状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与自身大小形状无具体关系,故A错误;
B.带电体的电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
C.只要满足条件即可以看作点电荷,点电荷的电量不一定小,故C错误;
D.元电荷是指最小电荷量,检验电荷是指用来检验电场的电荷均不是物理模型,故D错误。
故选B。
5.D
【解析】
A项:先移走棒,此时两球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球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故A错误;
B、C项:使棒与其中一个球接触,这样两球都带同种电,分开两球,两球仍带同种电,故B、C错误;
D项: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两球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故D正确.
点晴: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带电的实质都是电荷的移动,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6.C
【详解】
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带正电,靠近水流时,水流会发生弯曲。这里使水流弯曲的主要因素是静电力。
故选C。
7.A
【详解】
A.A物体带电,由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用导体棒连接A、B的瞬间电荷将向B转移,因为导体棒中的自由电荷为电子,电子带负电由A向B移动,电流方向为由B到A;A错误,符合题意;
B.由于A带负电,周围存在指向A的电场故B端电势高于A端电势,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导体棒中的自由电荷是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所以导体棒内的电场强度不等于零,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8.A
【详解】
A.摩擦起电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因此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静电感应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从物体的一部份转移到另一部分引起的,满足电荷守恒定律,故A正确;
B.一个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物体,两个物体带上同种电荷,故B错误;
C.摩擦起电,是因为摩擦而使电荷转移,并不是物体产生电荷,故C错误;
D.由上分析可知,故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A.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成功,A正确;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B错误;
C.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指的是: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C错误;
D.元电荷e的数值为,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得出,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AB.验电器上带正电荷后,验电器上的金箔张开一定角度,如果用另一个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金箔张角变大,说明电荷量变大,则带电体一定带正电;金箔张角变小,则带电体带负电,故AB错误;
CD.验电器上带负电荷后,验电器上的金箔张开一定角度,如果用另一个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金箔张角变大,说明电荷量变大,则带电体一定带负电;金箔张角变小,则带电体带正电,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
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即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电荷不能凭空创造而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
A.由于摩擦起电,琥珀带电,相互靠近时,出现静电感应现象,从而使羽毛带上异种电荷,导致两者有静电引力作用,故A错误;
B.小金站在体重计上迅速下蹲瞬间,小金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所以小金处于失重状态,对体重计的压力减小,即体重计示数会迅速变小,故B错误;
C.观察桌面微小形变时,桌面受力发生形变由于微小,故需要放大,故C正确;
D项.汽车为了冲上斜坡,需要增大行驶速度是利用汽车的惯性冲上斜坡,故D错误.
故选C。
13.AC
【详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接触起电:将一个带电体与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就可以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与带电体电荷相同的电.故本题选AC.
14.CD
【详解】
AB.一个物体不带电并不是内部没有电荷,而是由于正负电荷一样多,从而对外显示电中性。当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对外显示带正电;当负电荷多于正电荷时对外显示带负电,故A、B错误;
C.物体带电实质就是得失电子,即电荷移动,故C正确;
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带负电的物体中的多余电子全部移动到带正电的物体上与正电荷相互抵消,从而使两物体都呈电中性,故D正确。
故选CD。
15.CD
【解析】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A错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测得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B错误;法拉第提出了电场的概念,并提出处在电场中的其他电荷受到的作用力就是电场给予的,C正确;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最早测得的了元电荷e的数值,D正确.
16.ACD
【解析】
【详解】
A.跟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一定带正电,选项A正确;
B.摩擦起电并非是产生的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选项B错误;
CD.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在转移的过程中总量守恒,选项CD正确;
故选ACD.
点睛:此题考查摩擦起电及电荷守恒定律;要知道物体不带电,是因没有多余的电荷;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17.、B、C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是、、
【详解】
当小球C和小球接触后,、C球带电荷量为
再让小球B与小球接触后,此时、B带电荷量为
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此时B、C带电荷量为
所以最终、B、C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是、、。
18.四个球两两靠近,都能被吸引的不带电,两个相互排斥的带正电,最后一个带负电
【详解】
四个球两两靠近,都能被吸引的不带电,两个相互排斥的带正电,最后一个带负电.
19.
【详解】
由于两个球的大小不等,所以在接触过程中,两球的电荷量分布比例不是,但电荷量与体积成正比,两者电荷量之比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根据第一次接触达到稳定状态时两者的电荷量关系可知,此比例为.(、未知)经过多次接触后,从大球上迁移到小球上的电荷量越来越少,最终将为零,设最终球带电荷量为,则,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