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一必修四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一必修四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6 08: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水 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背 景
这首词作于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却闲置不用,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也未被采纳,不得实现报国之愿。不能被重用是因为他的几个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不肯让他带兵复国,还受到主和派的打压。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
诵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讨论上片
1、前两句写江景,请说说出作者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 后也泛指利剑。
讨论下片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如何理解?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于是,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粗过十围,便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光阴的感慨。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个人短志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
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小结上片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小结下片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寂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真可谓: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全词主旨:
全词通过写登楼的所见所感,意境雄浑阔大,用典精当,寄托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悲黍
  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作者的所抒感情。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词的上半阙写景,寥寥数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便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词的下半阙写人,“蛾儿雪柳黄金缕”,这是描绘妇女们佩戴的各种珠宝首饰。美女如云,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接下去作者笔意一转,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兴趣其实并不在这种种热闹景象,他是在到处寻找一个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现了“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全篇采用反衬手法,别具一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前两句写江景,请说说出作者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空阔高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无限忧愁 。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它们又表 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朝中却无人是知己的忧愤孤寂。
1、对张翰辞归持批判态度,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不愿弃官归隐决心,更有杀敌报国无门的激愤。
2、对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求私利的批判,表明自己不肯去追求享受,要为实现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
3、说明自己怕时光流逝,报国壮志难酬。表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 。
4、一致。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未酬而流下的热泪呢?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揾,拭擦。此句是用清秀婉丽来陪衬豪放,显得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