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9 23: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辛亥革命
——民主先驱,光耀千秋:孙中山的“中国梦”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与2003年版相比(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020年版的课标新增了“三民主义”的内容,更加重视学生的理性思考,认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在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些新变化,达到课标的新要求。
【教材分析】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本课包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三个部分按照时序性论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通过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防止袁世凯专权,最后对辛亥革命的意义从积极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
同时教材通过“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习之窗”、“探究与拓展”四个辅助栏目阐述相关历史知识,对学生了解“清末新政内容”、《奏定学堂章程》、“保路运动”等历史细节、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教材还包含九张图片,包括孙中山、秋瑾等历史人物图像、历史地图等,这对于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提高理解的能力、形成时空观念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对于教材提供的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源,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避免教材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对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性思维高于理性思维,普遍希望课堂生动有趣,所以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知识、理性思考。
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三课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已经有了良好的把握,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课的教学应该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回忆、补充相关基础知识,将教学重点放在理性思考、能力提升方面。
初中阶段对“三民主义”并未做严格要求,教材也只是在“知识拓展”这一辅助栏目进行了简要的解释,因此要加强对“三民主义”这一概念内涵、关系的阐释。第二,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初中停留在表面,未对其历史局限性进行分析,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把握、分析、评价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核心思想,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新课导入】
1、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901—1908年)
(1)目的:进行“自救”,避免革命。
材料1:1901年9月7日,积劳成疾的李鸿章代表清王朝签订了又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中国赔款总额为4.5亿两白银,列强们说“中国四亿五千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朝廷回电“应准照办”。在签字回来之后,李鸿章给朝廷上的奏折中写道:“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材料2:“法令不更,痛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的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定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六,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
(2)内容: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军事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经济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法律、政权机构和军队的现代化,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但客观上增加了人民负担,促进了民主革命。
解说: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但是,清末新政改革,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虽然积极意义不可忽视,但清末新政不但没有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其灭亡。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一书中指出,精英阶层在新政中捞足了好处,利益大大扩张,但新政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却要让底层社会来承担。广大民众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他们普遍对新政不满,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情绪,让民间的革命力量悄悄酝酿发展。
2、民主革命的兴起
引言: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孙中山(1866~1925年)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1)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标志走上了革命道路。——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
(2)1905年8月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
材料:我国许多教科书都硬说孙中山及同盟会、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其实是一种歪曲。孙早在1903年就表示西方社会贫富悬殊,不是理想世界,1905年孙到比利时访社会党国际局(第二国际),要求接纳其党为成员。1915年孙又致函社会党总部,希望得其帮助,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孙更表示要当“工人总统”。孙还提出“耕者有其田”,要平均地租等具体措施。从孙的这些表现来看,与其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如说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者,三民主义更是吸收了许多社会主义思想,国民党作为政党,也颇具社会主义色彩。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也感到迷茫,说:“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道那种是真的?”
——
袁刚:民国初年的社会主义思潮
①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②影响: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项目
类型
内容
含义
意义
局限
民族主

民族革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带有排满情绪。
民权主

政治革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只重视国家政权的形式,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民生主

社会革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清末预备立宪(1906-1911年)
(1)背景:①日俄战争,日本胜利的冲击。②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
解说:1904年,俄国人和日本人在中国的东北打了一仗,这一仗,日本赢了,赢得很体面。当时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热衷于改变的中国人,对日本人战胜很是兴奋。因为此前,凡是持保守观点的人,都认为俄国能赢,而主张变革的人,大多认为日本能赢。日本的胜利,在变革派看来,不仅给黄种人争了口气,而且说明,在落后的东方,只要坚持变革,就可以由弱转强,而变革的关键,大家公认是立宪。自然,日本能做到的,中国也能。由此看来,“强国”是“立宪”的重要动因,无此动因,立宪在中国很难启动,这是中国与西方“宪政”的启动非常不同的地方。但在相当程度上,也预示了一旦“国强”之后,“宪政”即被抛弃的命运。
(2)经过: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解说:官制改革从1906年开始,就讨论得很热闹,大家翘首以望。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被清政府轻而易举镇压下去,大大增强了统治者的信心。十天后的1911年5月8日,他们先后颁发几道关于组织内阁的圣旨,分别任命内阁总理大臣、两位内阁协理大臣和十位各部大臣,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十三人中,汉族4人;蒙古族1人;满族8人,而其中皇族又占了5位。舆论称之为皇族内阁。按照清朝体制,各部设满汉尚书各一员。1906年11月6日宣布实行新官制,11个部的尚书,实际是汉族4人,蒙古1人,满族6人。满汉比例为六比四。而历时五年,组成的所谓责任内阁,满汉比例变为八比四,不进反退!对于这样的倒行逆施,民间团体和社会精英们竭力设法挽救,希望朝廷回心转意。
(3)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小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①政治:清政府日趋腐败无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②经济: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④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排满思潮的兴起。
⑤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经过)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解说:为了镇压四川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端方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扩大: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11个省区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解说:1911年,为了准备立宪,清廷成立了一个责任内阁,内阁大臣13人中,竟有9人是满人,5人是皇族,被时人称作“皇族内阁”。这使得希望获得更多权力的立宪派和汉族官僚对清政府更加失望,离心倾向愈加强烈。所以,当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各省的立宪派和汉族官僚纷纷参加革命,宣布独立。在后来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投机革命”。
3、成果:
(1)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
解说: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的一家华人餐馆刷盘子。在报纸上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孙中山并没有直接回国,而是绕道欧美各国,希望欧美各国支持中国革命政府,并筹集经费。西方各国却宣布保持中立,当然孙中山一分钱也没有借到,空手而归。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他从香港到上海,一走下轮船,大批的记者围上去了,有记者就问孙中山:
“请问你这次回国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很诚实,他说:
“我告诉你们吧,我可是一分钱都没有,革命依靠的是什么?革命依靠的是精神,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欢迎的人群掌声雷动。当时各省代表聚会南京,于是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与北方的满清政府对峙,逼迫袁世凯赞成共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象征着“五族共和”。
(2)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人人平等: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自由权利: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
解说: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后才能生效。
(2)评价:
①积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②弊端:针对袁世凯实行责任内阁制,有因人立法之嫌;确立的政治体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总统制与内阁制纠缠不清,国会的权力过大,导致府院之争)
材料:《孙中山年谱长编》里面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宋教仁说要搞内阁制,权力在国会,总统的权力不大。当时孙中山是坚决反对,最后还是宋教仁妥协了,结果搞了总统制。但是,孙中山把这个权力移交给袁世凯,他要退位的时候,又要搞内阁制,国民党人控制了国会。这种做法,对袁世凯是完全不公平的。我觉得,这是因人立法,孙中山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凤凰评论《高见》
4、结果:南北议和达成,清帝被迫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解说:武昌起义以后,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率领北洋军很快拿下武汉三镇中的汉口和汉阳,拿下武昌指日可待。但曾经差点被清政府处死的袁世凯不愿为清政府卖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与南方革命党人展开了谈判。此时,革命党人也无力北伐,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有多少钱呢?胡汉民回忆,南京临时政府最困难的时候国库里只有十块大洋。靠这十块大洋怎么去北伐?怎么打到北京?没有这个可能。不仅打不到北京,靠十块大洋,南京临时政府这个国家机构都没有办法运转。为了尽快结束内战,革命党人答应,如果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就拥戴其担任临时大总统。于是,袁世凯软硬兼施,迫使清帝接受了退位条件。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南京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④对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⑤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
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材料1:孙中山这尊雕像的意义在于仅仅制止人们搞穿龙袍、戴皇冠、登基大典之类的复辟形式,却并不能阻挡不穿龙袍的皇帝君临中国。——李劼
《我们的文化个性和个性文化》1998年版
材料2:庄士敦在1930年代撰写的《暮色紫禁城》中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那里缺乏改革热情,可能只有不到五十人对共和政体略知一二,而且大多数人也不想了解。时至今日,了解共和观念的人也不过五百。”
材料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材料4:辛亥革命低烈度表现,一是真正交战的地区有限,实打实的仅有武汉地区和南京地区,其他不是很小规模就是呈现一边倒。二是时间跨度不长,前后125天,其中武汉之战断断续续49天,南京之战忽顿忽起才26天。三是伤亡不算大,以最惨烈的武汉之战为例,据统计武汉之战49天理,起义军战死4300人,受伤4100人,加起来伤亡不到8500人。
——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
材料5:军队的天职在于保家卫国,任何超出此范围的举动都将给国内政治带来不可意料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军的起义实则是开启了潘多拉之盒,军队的职能由对外改而向内,辛亥革命后带来的是一个以武人至上的社会,地方军阀之间的内耗削弱了原本就弱小的国家力量,由此也更容易引发外敌的入侵。——金满楼:想革命的人绝不希望改革成功
【总结】
重温一百多年前那场社会巨变,我们能够深切的认识到无论是清廷的垂死挣扎无奈落幕也好,也或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慷慨悲壮也好,还是孙中山为实现共和的不懈努力也罢,任何人、任何团体在社会巨变面前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百年前的中国面临巨变,百年后的中国仍然面临巨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让我们重温历史,展望未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