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
1.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840年-1899年清政府面临哪些统治危机?
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局如何?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求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没有解决统治危机
更没有解决民族危机
内忧外患,帝制飘摇
天朝梦未醒
自强梦破碎
维新梦幻灭
炸弹不慎引爆引起的革命?不革命只有死路一条!
——张鸣
思考:辛亥革命的爆发仅仅出于偶然吗?历史现象往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这场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因素是什么?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和条件)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
请看如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魏源《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改革官制
预备立宪(1906-1911):实行君主立宪制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
●
请看如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皇族内阁
失败
失望
失去
清朝统治腐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自救)的失败
改良之路行不通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呼》(1904年8月31目),《孙中山全集》第1卷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
●
请看如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条件。(孙中山的努力)
兴中会1894
同盟会1905
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尤其同盟会的成立。
组织条件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和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思想条件
同盟会纲领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前提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心
意义:反映了中国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是进步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民生主义并不确实可行,是一种空想。
各地的武装起义
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军事力量成长。
军事条件
阅读P109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就义的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体会他的精神。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经济、阶级条件
1872-1894年
1895-1911年
厂矿
74家
447家
资本总数
有100万以上资本6家
有100万以上资本14家
棉纺织资本总数
9862千两
26232千两(1913)
装备先进的湖北新军
走,去四川镇压
四川保路运动
清政府调集湖北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武昌兵力空虚。
有利时机
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1、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2、清朝统治腐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说明改良之路行不通。
1、组织条件: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2、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3、军事条件: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军事力量成长。(黄花岗起义)
4、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集湖北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武昌兵力空虚。
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和条件)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四个省宣布独立
1.爆发:1911.10.10
武昌起义
南北两个政权对峙
2.政权:1912.1.1
中华民国成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WHY?
南北和谈
袁世凯
西方列强
逼迫
武力威胁
政治诱和
讨好
支持
清政府:
孙中山:
西方列强:
袁世凯:
清帝退位
让位袁世凯
扶持袁世凯为新代理人
逼清帝退位——革命“大功臣”
当上大总统——最高掌权者
讨好西方国家——得到西方的支持
四方博弈的结果
3.南北和谈
4.清朝灭亡
1912.2.12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清帝退位诏书》
末代皇帝溥仪
3岁登基,6岁退位
1912.2.12,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统治宣告终结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5.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责任内阁制
6.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专权
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天足兴,纤足灭
……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
建立了共和政体和共和国。
促进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
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
皇帝倒了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袁世凯……在1916年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倒台并且一命呜呼了……次年的张勋复辟寿命就更短,只不过12天。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材料: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夺取,进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局限性: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摘自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
辛亥革命
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保路运动,创造有利条件
新政和预备立宪
比较完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革命思想、革命组织、革命实践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推翻、结束、建立、传播、推动、促进、冲破、打击、创造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缺乏一个能提出科学革命纲领、能发动群众、组织严密的政党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民国建立、第一个亚洲民主共和政体
1912清帝退位,袁世凯北京就职
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当堂巩固
1.
(2020·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2.
(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3.
(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