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计算、比较等活动中,探索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乘法分配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计算厨房里贴的瓷砖数。
交流: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
2.引出问题。
观察算式,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初步发现规律。
学生得出(4+6)×8=4×8+6×8与(3+5)×10=3×10+5×10。
思考:为什么可以写成算式?
组织观察、交流。
充分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师生小结:一是等号两边都是求同一个问题,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的步数不同,结果都是相同。二是从乘法的意义来说,都是表示的“10个8”或“8个10”。
2.逐步认同规律。
(1)鼓励学生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2)组织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师生小结。
结合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梳理等式的特点。
3.字母表示规律。
(1)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规律。
(2)结合字母表达式,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还可以追问:怎样记忆这个规律呢?
4.图示解释规律。
(1)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圈一圈,分别说一说等式左边和右边各表示什么意思。
(2)从整体看点子图,是4个9加6个9,也就是10个9。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
(1)下面是淘气、笑笑列的算式,
和同伴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
(2)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元。
2.结合图与同伴或说等式3×6+4×3与(6+4)×3为什么成立。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