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老子、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主张;掌握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知道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掌握并理解“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观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哪些词语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呢?大变革,大动荡……
同学们对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都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其实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光芒至今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厦门大学著名教授易中天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中国先秦诸子们纷纷著书立说,竞相争鸣。那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这些学说又对当时和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百家争鸣》。
二、探究新知
(一)老子
多媒体出示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释义:用于人名,如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正文内容,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
提示: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教师补充:老子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在道教中老子被称为始祖。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多媒体展示孔子生平: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正文内容,结合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提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提问:孔子在教育上有何成就?
提示: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教师补充: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后来分成多个流派,他的学说被发扬光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展示图示:(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展示图示:(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诸子百家”为何而“争鸣”?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封建经济的发展)
↓
引发社会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地主、农民、工商、“士”阶层崛起)
↓
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私学的兴起——“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变革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41页正文内容,列表归纳战国时期各派代表人物以及其思想主张。
提示: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要选贤能的人治国,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展示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开放局面,这不仅是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也是个人学术思想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早期文化的一次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有着借鉴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很多智慧。
学生分组讨论:百家争鸣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琐碎,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录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