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
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体会文章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的表现手法和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4.
深刻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教学重难点】
1.
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
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体会文章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的表现手法和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4.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大致了解文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和翻译的能力。
2.
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熟练背诵全文的目的。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PPT)
1.
在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的欧阳修而声名远播,它就是醉翁亭。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声。
2.作者简介:(PPT)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乐于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唐宋八大家之一。年少父亲去世,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勤学苦读,其母曾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
3.写作背景:(PPT)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得罪当权派,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当时欧阳修39岁,文中“苍颜”“醉翁”都是夸张的写法。
环节二: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一)检查预习效果
(找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教师纠正字音、节奏,解决节奏难读的句子)
明确:(PPT)
1.强调字音:环滁(chú)
林壑(hè)尤(yóu)美
琅琊(láng
yá)也
水声潺(chán)潺
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林霏(fēi)开
岩穴(xué)暝(míng)
晦(huì)明变化
谪(zhé)守
伛(yǔ)偻(lǚ)提携(xié)
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宴酣(hān)之乐
弈(yì)者胜
觥(gōng)筹(chóu)交错
颓(tuí)然
树林阴翳(yì)
2.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3.同桌互读课文。
方法:同桌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二)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环节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联系学过的文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划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讨论交流。。
(3)思考文章结构层次。
(二)全班交流明确,集体解决疑难。
1.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请同学翻译第1—4自然段,交流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词句
2.
重点词句见课下注释。
3.疑难问题预设:(PPT)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
名之者谁?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D.
在乎山水之间也
(乎,相当于“于”,在)
E.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F.
行者休于树
(倒装句,状语后置)
G.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H.
醒能述以文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
环节四:小结全文,背诵竞赛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后写的一篇游记,问世之初便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们传抄和热议的对象。后代文人学士醉翁亭心驰神往,必欲一睹而后快。本文不唯写景优美,更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再次诵读,感受精彩。
全班竞背课文。表扬优胜者。
环节五:布置作业,背诵积累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深刻理解学习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教学过程】
环节一:背诵竞赛,激发兴趣
1.听写重点词句,两生板演:
林壑尤美
山肴野蔌
伛偻提携
觥筹交错
2.限时竞背,调动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此文百读不厌,沉醉其中。那么本文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第三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
第四段,写日暮而归,点明主旨。
环节三: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题目是《醉翁亭记》,“醉翁”中的“醉”字让我们印象深刻。作者因何而“醉”?
方法点拨:通过——段文字读出作者因——而醉。(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因景而醉:山水、朝暮、四时
(PPT)
因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
因情而醉:与民同乐
2.课文中哪部分、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醉人”的自然风景?
教师小结:
A.
第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特写:(PPT)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一个全景镜头。先从远处落笔,立足于滁州,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是琅琊山。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B.第二段描绘了朝暮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PPT)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香气,春意盎然。
“佳木秀而繁阴”
绿树成荫,微风习习
“风霜高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水落石出”
冬日寂寥,一片萧索
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山水草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量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好山好水,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游玩的场面呢?
1.品读课文第三段,思考:滁州人游玩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PPT)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太守乐,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他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他沉醉于这山水之乐,更沉醉在与民同乐之中了。
2.所以作者在第四段中提出了他最大的“乐”是什么?齐读第四段。
明确: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点出了四种乐。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主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1.纵观全文,多处提到了“乐”,主要有哪些“乐”?
最重要的是哪个“乐”呢?(PPT)
明确: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最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主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明确: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3.教师小结:
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千古名文,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政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今人赞叹。
环节四:齐背课文,明确主旨(PPT)
1.明确主旨:
文章描写了滁州朝暮四季自然景物,滁州百姓和乐的生活,在山林中与民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贬谪的苦闷。醉于山水美景之中,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欧阳修虽遭贬谪,身处逆境,但他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老师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欧阳修一样拥有一份伟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襟,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2.齐背课文,再次体会文章音韵之美。
后人评价《醉翁亭记》说:“此文是文质兼美的锦绣文章,景美、情美、人美、语言美、风俗美、思想更美!”好的文章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它的诗意之美!
环节五:布置作业
1.请你为醉翁亭风景区写一段介绍语。
2.预习《湖心亭看雪》。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梳理积累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1.
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梳理积累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环节一: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1.背诵检查。
2.理解性默写:
(1)《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景象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醉翁亭记》中描写夕照全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醉翁亭记》中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环节二:梳理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谓:
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⑵乐:
山水之乐(乐趣)??
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
⑶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
已而夕阳在山(时间副词词尾)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
⑷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在,介词)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介词)
行者休于树(在,介词)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介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自,介词)
2.
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
名之者谁?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古今异义。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古义:情趣。
⑵野芳发而幽香
芳???
古义:香花。
⑶射者中,弈者胜
射???
古义:投壶。
4.特殊句式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
B行者休于树
(倒装句,状语后置)?
C醒能述以文者
(倒装句,状语前置)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定语后置)
?
E环滁皆山也。
(判断句)
F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断句)
G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判断句)
H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判断句)
5.流传至今的成语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而石出
觥筹交错
环节三:布置作业
知识整理本上整理本课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