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征,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知道甲骨文发现的基本事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法和视频结合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思考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发现甲骨文的影响,甲骨文对汉字的影响。
难点:青铜器的制造过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教学方法:
视频导入、教授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还没有更多的历史概念,这个时期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历史兴趣的培养。用了动画导入和一些必要的视频分析很有必要,同时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更高效的学习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一个一分多钟的甲骨文小短片导入,并配合语言,吸引学生的关注,设置问题:这个短片与我们看的动画片有什么区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甲骨文和我们现在的汉字有什么关系,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题。
(二)青铜器
1、回忆北京人,山顶洞人以及河姆渡人等使用的生产工具、并说出石器时代引出夏商周生产工具---青铜器,以及青铜时代。
2、青铜器的用途功能:由浅入深。首先了解青铜器的含义。从食器、兵器、乐器等等日常使用工具的展示,再引出礼器,引入《左传》中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语言讲明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西周时期,礼器的数量和类型又被作为区分权力大小和严格等级制度的标志,结合教材中相关史事进行讲解。
3、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截取了一段两分钟视频结合课本进行讲解说明泥范制造法的制造过程。让学生认识到青铜器制造工艺的的精湛,引出下文的青铜器的特点。
4、青铜器的特点:通过两个典型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先讲解再引导学生概括出特点:规模宏大和工艺高超。再用上面关于用途功能的相关联系出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等特点。
5、小组讨论鼎的词语,适当扩展有关鼎的成语,分享更多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甲骨文
1.首先学生发现学习甲骨文的定义,明确出现时间。
2.发现: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相关史事,学生复述小故事,引出发现时间(清)
或1899年。
3、影响:这个是让大家先把影响找到写下来再理解,同时完善板书。
4、造字方法:通过一些卡通图片对造字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会意、指事、假借结合图片动态要重点讲解,在黑板上举例巩固对不同造字方法的理解。达到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每个造字的不同,能够加强甲骨文和汉字的联系,更好的传承我们的汉字,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
(四)习题
通过六道选择题能够巩固学生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题中去感受这节课整体思路,涉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融会贯通。
六、课堂小结
教师在黑板上写简体字山、水、人、羊。找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想象出甲骨文的写法,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甲骨文和汉字关系的一脉相承的认识。对于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简单的启发学生要明天会更好。
七、板书设计
夏商周文化篇:
第五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
用途与功能
青铜器
制造工艺
青铜器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和甲骨文
发现:王懿荣(清)
甲骨文
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
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甲骨文
八、教学反思
整节课设计还是比较新颖和合理的,内容较为紧凑,贴合六年级的学情设计。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件的练习问题字比较小,这个学生不能看的太清楚,没有起到太好的巩固作用。还有语言需要再锤炼,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以给学生机会讨论一下,学着练习古文的能力。讲的部分过多了一些,没有给学生发现思考的时间,再有对教材的理解不能深入浅出,需要再了解更多资料来透彻的分析。关于鼎的成语这里需要给孩子更多机会了解鼎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综上所述,这节课需要再改进,再完善。(共20张PPT)
食
器
兵
器
农
具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
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时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器
目
录
1
2
甲骨文记事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3
甲骨文造字特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开始于:
(2)青铜铸造业鼎盛于:
原始社会后期
商朝时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
兵器
“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词语呢?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鼎力相助、人声鼎沸、春秋鼎盛、鼎足之势、鼎铛玉石、力能扛鼎、钟鸣鼎食等等
讨论一下:
1、制模;
2、雕刻纹饰
3、翻制泥范
4、高温焙烧(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5、熔化后的浇注金属液体
6、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重832.84千克
每个熔化罐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熔化罐
。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这说明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规模宏大
蕉叶形
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角羊
羊的前腿
特点:工艺高超
四羊方尊
这说明了它什么的特点?
甲骨文,刻在龟甲、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商)
名称来历
二、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的发现者
王懿荣(清)
1、发现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
殷
殷墟先后出土的甲骨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个,已能识读1500字左右。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殷墟”,
2、甲骨文被发现的意义
?中国已被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
鸟
本
明
意符
声符
柄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本课小结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2.甲骨文记事
3.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作用
制造流程
实质
青铜器和甲骨文
发现
记载内容
发现的意义
造字方法
对汉字的影响
1.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文字称作(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汉
3.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A
B
D
4.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5.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
(
)
A.仓颉
B.王懿荣
C.王国维
D.商鞅
6.“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B
A
明
天
会
更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