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9 16: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皆有不忍之心
《孟子》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被誉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
在政治方面,主张“仁政”;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在价值观方面,主张“舍身取义”。
●《孟子》共7篇,篇目有①《梁惠王》上、下,②《公孙丑》上、下,③《滕文公》上、下,
④《离娄》上、下,⑤《万章》上、下,⑥《告子》上、下,⑦《尽心》上、下。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论语》同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朗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本探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他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这种思想的篇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怜爱别人。
斯:于是,就。
以:用。
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情,于是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情实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同情。
内:同“纳”,结交。
要:求取,博取。
恶:厌恶。
然:这样。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的原因,不是厌恶他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端:萌芽,发端。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这。
犹:就像。
四体:四肢。
贼:伤害。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安定。
事:侍奉。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暴弃)君主的人。凡是在自己身上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泉水刚刚涌出一样。如果能够充实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充实它们,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
提出“四心”“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
点明“四端”的意义。
结构层次
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更加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使文章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假设论证:比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假设来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论点。
论证方法
课堂小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比喻说理,生动启发
排比句式,气势磅礴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还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因而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关系重大,把“四端”由个体的特殊体验向外扩充,于家可以侍奉父母、尊长,于国可以为政治民,乃至于统御天下。反之,则连个人的身家性命都难以自保。
“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作业超市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