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王羲之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1、王羲之其人
???????????????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集序》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3、羲之其事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家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袒腹东床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文本由来: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xì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qǔ
qì
jiē
dào
shānɡ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抒情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的情感时如何起伏变化的?
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
悲夫!
乐——痛——悲
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
ɡuǐ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都
县名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以(之)为
举行
的
都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喝酒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俢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
(禊:洁也。)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放开、
敞开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这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集会盛况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
可
乐
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
惠风和畅
人贤: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乐事: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聘怀
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助词,引起下文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俯一仰之间
之于
通“晤”
有的人
通“趋”趋向
不一样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对
达到,得到
等到
注定
过去
附着,随着
因
代词,指“向之”句
自然
言(于)一
判断句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痛
2.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死生亦大矣
岂不
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意动。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情趣
依次
即使
这次(集会)的诗文
...的原因
状后
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今之视昔)
今(我)
(后之视今)
3.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古同
古今同为生死无常,后人感叹今人之感叹
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悲
千古同悲
人生苦短
命运难测
良
辰
美
景
赏
心
悦
事
乐
痛
悲
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句式整齐,骈散结合。
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二、整理重点实、虚词
古代的一种风俗。修,做
高
长
旁边,水边
热闹
繁多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的人;之于;会面
乃,竟
动词,至,及
面对;明白
本来;动词,把···看作一样
动词,把···看作相等
原因
如同,好像
对;这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 觞:喝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 贤:贤明之人。
少长咸集 少:少者; 长:长者。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
1、思考: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以“悲”为抒情基调,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由乐转悲。
一、探究阅读
2、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
(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
(阮籍《咏怀》)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生命不长,人生不可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