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0 07: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
二、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材料:秦、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而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此长时期之分裂,前后凡三百九十四年。起自建安,三百九十四年中,统一政府之存在,严格言之,不到十五年。放宽言之,亦只有三十余年,不到全时期十分之一。将本期历史与前期秦、汉相较,前期以中央统一为常态,以分崩割据为变态;本期则以中央统一为变态,而以分崩割据为常态。——钱穆《国史大纲》
统一
分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一、三国与西晋
(一)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
建立者:曹丕

城:洛阳

间:220-265

建立者:孙权

城:建业

间:229-280

建立者:刘备

城:成都

间:221-263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四)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释义
◎八王之乱示意图
1、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2、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二、东晋与南朝
(一)
东晋的政治制度
1、东晋的建立
建立者:司马睿

城:建康

间:317-420
东晋
匈奴贵族刘曜军队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释义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的政治制度
2、基本特征:门阀士族政治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二)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南朝帝陵石刻
二、东晋与南朝
(三)江南开发
1、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饥。……丝绵布帛,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二
(1)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技术、工具、经验。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表现
(1)农
业:
荒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
纺织、冶矿、陶瓷、造船、造纸有明显进步。
(3)商
业:
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4)民族:大融合
(3)商
业:
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的概况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三、十六国与北朝
(二)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1)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2)双方:
前秦与东晋
(3)结果:
东晋打败前秦
(4)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5)影响:
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民族矛盾又加剧。
◎东晋前秦形势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兴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跋宏,改汉姓后为元宏,即位后与祖母冯太后同掌朝政。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
经济
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
(1)社会生活:①迁都洛阳
②说汉话
④改汉姓
③穿汉服
⑤结汉亲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逐步改说汉语,30以下立即改说汉语。
将鲜卑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促进文化认同。
鲜卑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加快了民族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政治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4、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幾
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255--316年
西晋
255--316年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朝439—581年
南朝420—589年
宋——齐——梁——陈
魏220年

229年

221年
三国
220—280年
频繁的政权更迭对统一的发展促进or阻碍?


三、十六国与北朝
(四)统一:隋朝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