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0 07: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共和
有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建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6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16、51条: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弹劾总统。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第45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些民主原则,其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该约法?
1、原则: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2、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评价: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局限:
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开始:辛亥革命后。
(2)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3)失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影响: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但不久被迫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③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⑥封建势力强大,北洋军阀操控政权等。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1)开始:1928年。
(2)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
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一党专政。
(4)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5)宪政时期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全面抗战爆发后
(1)建立边区政府
①目的: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②措施: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
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2)实行“三三制”
①目的: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
②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
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③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贫农、
无产阶级占1/3
小资产阶
级占1/3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占1/3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⑴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①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遭到破坏:
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5)恢复完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重难拓展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⑵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⑸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政协性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历程:
⑴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54年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⑵初步发展:1956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三大改造完成,民主党派性质发生改变)
⑶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后,十六字方针;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方式
相同点
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共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
②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工作效率
材料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它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截至2011年3月8日下午2时,提案审查委员会共收到提案5762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92人,占委员总数的89.14%。
思考:
(1)材料一确立的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指出的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何在?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变化:由建国初代行人大职能,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协商机构。
(3)职能:行使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职能。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课堂探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