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啊!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是什么样的季节呢?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描写语言,把握描写方法,体悟母子真情。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在磨难中坚强成长。
学习目标
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作家作品
史铁生21岁的时候,因为劳作,腰病突然加重,导致高位截瘫。而最爱他的母亲也在悉心照料他几年之后因肝病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把对母爱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创作背景
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文体常识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shàn
wān
jué
màn
fù
xù
dāo
字词梳理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里啰嗦。
常见的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特点(内容),突出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法指导
1.
朗读时,要把握好本文深沉而忧伤的感情基调。
2.
第①、③段,要准确区别叙述语言和对话,朗读时,叙述语言语气凝重,第①段的对话语气激烈,第③段的对话语气略微轻松,重点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3.
第②、④、⑤、⑥段,要读出抒情的语气,以及作者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情味,读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
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
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绝望
再生
感悟文本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
。
精读文本
文章有多出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请找出来并赏析。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神态描写。“悄悄地”“偷偷地”“悄悄地”体现出母亲面对“我”的“暴怒无常”表现出极大地忍耐、理解和宽容,“眼边儿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无私地关爱、呵护着“我”。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语言描写。“我”的两句话,表现了“我”极度痛苦、绝望的心情。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词,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体现出母亲想让“我”不再绝望的急切心情和爱子深情。
④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在“我”答应去北海看菊花后,心中十分的喜悦,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⑤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⑥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很怕自己不当的措辞会刺激到“我”,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母亲:身患绝症,病入膏肓
儿子: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默默承受病痛
安慰鼓励儿子
3.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高洁
淡雅
母亲知道自己病重,所剩时间不多,所以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热烈而深沉
1.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句话蓬勃的生命力,赞扬了母亲如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突出了“我”从痛苦、绝望向明朗、坚强的转变。
合作探究
2.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悔恨
悲痛
怀念
3.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对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
“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路历程。
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作者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文章结构
秋天的怀念
隐瞒病情悄抚慰
相约看花多牵挂
北海看花懂母心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病重,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北海看花
母亲病危,临终牵挂
妹妹推“我”去赏花
“我”与妹妹懂母心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在那个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得了您的话,您就放心吧,我和妹妹俩在一块儿,一定会好好儿活。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