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中的第
1
课。在这课之前,
学生已经在《我们自己》单元中学习了身体器官的相关科学概念以及探究活动。本课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呼吸与健康生活》、《测量肺活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材通过三个环节,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要不断的呼吸?”知道呼吸对我们很重要,进一步探讨哪些器官参与呼吸?
探究环节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呼吸过程中胸腔和腹腔的变化,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模拟呼吸的实验,产生进一步研究呼吸的兴趣。
研讨环节通过两个关键性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之前的认识对应起来,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前测单和课前谈话,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过《我们自己》单元,已经会用看、摸、听等方法对探究自己的身体结构。大部分学生知道呼吸需要空气,呼出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能认识大部分的呼吸器官,但是对咽喉这个器官不熟悉。对于“人为什么要呼吸”有许多性的感性认识。对于呼吸时的身体变化,能说出胸口上升、振动等,肚子变大变小,没有胸腔、腹腔的概念。
四年级的学生对探索身体的奥秘有浓厚的兴趣,善于思考和提问题,喜欢有图文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善于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知道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呼吸体验活动,通过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的,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重点: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难点: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半身模型,可挂的呼吸运动模型、前测单、学习单、小丑眼镜、皮尺
小组材料:学习单、呼吸运动模型四、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试试你能憋气多久
游戏说明小丑鼻子下面有纸条,呼吸时纸条会飘动。
采访憋气学生:刚才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大口呼吸后有什么感受—引出呼吸对我们身体很重要。
设计意图:平时我们很少有意去呼吸的感受,通过憋气可以感受到能够正常呼吸有多舒服,知道呼吸的重要性。把憋气环节设计成游戏,更突出趣味性,吸引学生投入课堂,让课堂的学习活动更轻松有趣。
(一)聚焦:探知前概念,聚焦哪些器官参与呼吸
前测单的数据统计分析
回顾前测单: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做测前测单,大部分同学已经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口、鼻、气管和肺。都在身体的哪个部位?请学生上来贴一贴
提问:那气体是怎样经过这些器官的呢?谁能上来画一画
预设:学生知道气体从口鼻通过气管到达肺。
聚焦问题:①口鼻直接连着气管吗?②气体到达肺之后呢?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又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以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为切入点,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里的空白处(器官咽喉的存在)。让学生主动的展开思维,构造呼吸过程中气体的路径和变化的概念。
(二):探究过程
1.感官体验:呼吸时身体有哪些变化?
当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气体经过我们的身体,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变化呢?
请学生演示缓慢轻松的深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通过人体模型讲解胸腔和腹腔的大致位置。
PPT
展示记录单,讲解要记什么,该怎么记。
在感受的同时要及时真实的记录我们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我汇报,你倾听。
过渡语:倾听别人的想法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要认真的倾听别人的想法。。请
3-4
组同学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其中有一组同学的胸腔腹腔变化不明显或者跟其他组相反。
让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不一样的探究结果该怎么解决。
教师跟学生一起演示实验,通过皮尺测量,更直观的观察到胸腔腹腔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手捂、眼看、手按的方法感受身体的变化,用切身体会去感受呼
吸器官的变化,把学生对呼吸过程中身体变化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具体和科学的概念。
活动二:模拟呼吸过程,让静态的器官运动起来
那我们的胸腔为什么会变大变小呢,那胸腔里到底有什么呢?我们借助人体模
型来观察。
我们看到了各种呼吸器官,但是模型是静态的,我们无法观察到动态的呼吸运动。老师带来一个装置,请你们仔细观察。各个部分都模拟了什么器官?
讨论模型的各个部分都模拟了哪些器官。
用什么办法让这个模型呼吸起来。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让模型“呼吸”起来。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是吸气,怎样是呼气。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呼吸运动,把静态的呼吸器官运动起来,学生可以清晰看到气体流动路径。形象生动呈现知识的脉络,从静态到动态,构建科学概念。
三、研讨:发散思维,整合概念
1.小组辩论哪种方法更接近真实呼吸,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膈肌
问题:哪种方法更接近真实的呼吸?
预设:大部分学生会认为用嘴巴吹更接近真实呼吸,教师将模型挂在自己胸口,
此刻老师要呼吸,要怎么做呢?(生:要往管口(口鼻)吹气)呼吸还需要别人帮忙,这像自然状态下的呼吸吗?那像什么?(生:人工呼吸)。
那我们拉动的磁铁模拟的是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呢?
呼吸的动力—膈肌介绍膈肌及其作用,播放视频
1.
过渡语:新冠病毒很聪明,喜欢攻击人类的器官—肺
(1)问题:如果肺不能正常工作了,其他器官能单独工作吗?
设计意图:通过新冠病毒攻击人类的肺,从而影响整个呼吸系统,引发思考,讨论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是共同作用的。
四、拓展:提出新问题,引发思考
我们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呼吸时怎么样的?跑步运动时呼吸时怎么样的?这些问题我们留下节课来解决。
四、板书设计
感受我们的呼吸
五、作业设计
整理前测单和学习单,完成学习反馈单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