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 》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9 21: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析概括上下阕的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抓住诗中意象,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3、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抓住诗中意象,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2、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
【学习课时】
两课时
【预习提纲】
了解词的文体知识
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概括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找出引领上下阕内容的词语。
导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析概括上下阕的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通过抓住上阕中的景物其特点的分析,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其中流露出的情感,明白景与情的关系。(重点)

、导入
在初中,我学习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诗人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为我展现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起体会其壮志豪情。
二、检查预习
1、文体知识?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初起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2、听朗读,边听边跟读,注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的同时思考本词的写作思路,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预习检测)
【明确】
(1)百舸(gě
)
寥(liáo)廓
百侣(lǚ
)
遏(
è
)制
峥(zhēng)嵘
(2)上阙写壮景(湘江秋景图),下阙抒豪情
二、自学指导
1、品赏上阕,展示
【自学指导一】
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圈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关键词,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用4字词语表述)。
2、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传神?
3、通过这些景物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情感?
活动步骤预设:1)学生朗读上阕,勾画出景物,独立思考,概括特点
2)讨论交流,展示答案(景物的共同特点)
?精讲预设:
【明确】(1)上阕写了这些景物:
万山红遍——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层林尽染——茂密的红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
漫江碧透——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鹰击长空——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鱼翔浅底——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共同特点:生机蓬勃、富有活力。展现出自然万物在秋天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
按常理,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一般诗词中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这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作者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是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有人民来主宰,来当家作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词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也包含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吉祥之感,是一种厚重的暖色,能激发人的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可见作者内心充满激情,这是他“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前途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写景之后的一句哲理性的概括,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一种辩证对立的关系: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它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于伟大的敬慕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追求。
(2)“染”“击”“翔”等。
“染”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野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利之势,“飞”太一般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彩,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迎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方法总结:1、鉴赏语言(字、词、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2、鉴赏语言(字、词、句)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结合上下文)
3、鉴赏语言(字、词、句)对作者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3)结合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回忆往事,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景情关系的分析,总结分析写景诗情感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难点)
【教学流程】
一、回顾总结
展示【自学指导二】
1、请结合上阙对景情关系的分析,总结分析写景诗情感的方法
【明确】方法
找出诗中描写的主要意象。
②分析概括景物特点。[一般用4个字表述,例如乐景(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哀景(色彩黯淡、冷清凄凉、低沉萧瑟)。注意要能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步骤:①通过描写……的景物,
②描绘了景物……的特点,
③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迁移训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这首诗通过描写渐长的春日、秀丽的江山、和煦的春风、馨香的花草、融化的泥土、飞舞的燕子、温暖的沙洲和安睡的鸳鸯,②描绘出了一派明净绚丽、恬淡安然的初春景象,③抒发了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品赏下阕
【自学指导三】
重点阅读“忆”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的岁月中“百侣”就有什么特点?
在最后三句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步骤预设:朗读下阕,勾画关键词,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归纳
教师精讲预设:
【明确】(1)“恰”“正”“方”极写出了他们的年华之美,“茂”“道”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2)“击”和“遏”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吟咏这三句,也让我们联想到了一幅奋勇击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同时我们感觉到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来自身体,而且是来自精神的。进而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回味全文
展示【自学指导四】
听录音思考: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活动步骤预设:读上、下阕的最后一问
教师精讲预设: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写景
抒情(问)
沁园春·长沙
叙事
言志(答)
?本文上阕先写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作者抒发了“谁主沉浮”的疑问。下阕是通过回忆往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主宰国家命运。
通过几个关键词来写“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


五、巩固训练:1、《导学案》
2、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六、独立反思、讨论总结本节所获
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