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6 20:4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1张PPT)
严春友
不自量力 咫尺 鲲鹏
蓬蒿 狼藉斑斑 不过尔尔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 混淆 美味佳肴
liàng
zhǐ
kūn
hāo

ěr
chù


lún
xiáo
yáo
看谁读得准!
课文朗读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
佳肴:
(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书)比喻距离很近。
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大声喊叫助威。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细巧妙。
精美的菜肴。
看谁说得对!
“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一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人应该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看法。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本文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那些?
最后一自然段。
3.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彩,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本文作者的观点
支撑观点的理由
(第11段)
(第2---10段)
本文的结构情况
一.(1)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二. (2—10)比较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三. (11)人应该 “敬畏自然” 。
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探讨问题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的。
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很幼稚。
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由此,作者认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1.文中作者将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作了哪些方面的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②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2.作者认为,人类智慧与大自然会是什么关系?
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与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共同构成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相关的。
3.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品读课文,探究写法
一、本文说理生动形象,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这与多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有关,找出相关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比喻,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反问句
反问句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动动脑筋动动手
试比较下列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 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动动脑筋动动手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 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语言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拟人手法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用拟人手法,在表达上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一、层层推进,布局严谨。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在结构上符合其特点“总——分——总”。开头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并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自己的观点——“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主体部分是比较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从高科技、认识史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多方面的对比,大量的论据证明了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所不能及的。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比: 鲜明的效果
拟人: 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反问: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
思的效果
质疑思辨,联通生活
本文处处溢满着思辨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吗?
1.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2.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是怎样的?
3.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
(1)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从一点一滴做起;(2)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
(3)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4) 一物多用,废品回收;
……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让大自然母亲展开欣慰的笑颜?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读完了,我们再回顾一下吧!
《敬畏自然》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在我们意识到大自然需要“善待”的时候,是否察觉到她已近乎不能再承受我们的“虐待”了!在地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遭受自然惩罚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是多么需要提醒自己: 人类要生存,合理开发即利用,乱砍滥伐即掠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预习检测:
①萧瑟 ② 和煦 ③干涸
④吞噬 ⑤裸露 ⑥戈壁滩
⑦庇护所 ⑧ 近在咫尺
⑨鹭鸶 ⑩张骞 ⑾水泵



shì
luǒ


zhǐ
lù sī
qiān
bèng
罗布湖过去是什么样子?
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默读课文,并思考:
过去的罗布泊
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
现在的罗布泊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
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由此写到________、_______的颓势,
水到渠成地发出_________的强烈呼吁。
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
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今日罗布泊的荒凉
青海湖 月牙泉   
环保
全文思路: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
真实性
形象性
抒情性
列举数据
叙述事实
对比
拟人
排比
比喻
直接抒情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品味语言(14—28节)
文中语句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例句如下)
例句: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比喻、拟人手法,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使人沉重。
反复“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调了目睹的惨状令人沉重。
表现了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
以排比的句式,增强语势,更充分地表现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身边的事例吗
★这些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谁
人!
★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这样推而广之,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要增强环境意识,拯救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继续恶化。
示例: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全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是对比;二是拟人,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旅鼠之
位梦华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998年,位梦华第六次进入北极考察,成为第一位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字词
媲(pì)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挑衅(xìn)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dǔ)信
前赴后继 :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 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啮(niè)齿 迷惘(wǎng)
逃窜(cuàn) 迁徙(xǐ)
筛选信息:归纳北极旅鼠的奥秘
提示:(文中标志性的文句)
“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
“这就是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迷”
“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奥秘”
内容研讨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第一大奥秘:
繁殖能力惊人
第二大奥秘:
繁殖过多时,旅鼠就会有许
多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
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
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第三大奥秘:
死亡大迁移

=>
=>
=>
=>
=>
=>
=>
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有过百万后代。
第一大奥秘
(11)如果一对旅鼠从3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生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 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3月份的两只,到8月底9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几乎还有50万只。
你们来吃我啊!!
我不怕你们!!!
旅鼠的繁殖具有周期性,当繁殖过多时,就会有自杀行为。(如停止进食、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改变毛色吸引天敌等等)
第二大奥秘
(15)当旅鼠的数量急剧地膨胀,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不再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它们都显得勇敢异常,无所畏惧,具有明显的挑衅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是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难以解释的是,这时候,连它们的肤色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桔红,使其变得特别突出。所有这些奇怪的现象加在一起,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释是,它们为了干方百计地吸引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北极狐狸甚至北极熊等天敌的注意,以便多多地来吞食消耗它们。
第三大奥秘
死亡大迁移
第三个奥秘(17)“死亡大迁移”,数百万的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1)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有一天
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我”和丹尼斯 马洛拉斯先生
“我”捉到一只旅鼠。
“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三大奥秘。
丹尼斯就旅鼠奇特的行为发表了他的感想。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
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写作手法: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
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
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
叫跨文体的文体 。
1、文中多次写到“我”听了丹尼斯介绍之后的反应,找出对“我”的反应描写的词语,思考一下“我”的反应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怀疑 惊讶 迷惘 猜测 疑惑
推动
情节的发展
2.旅鼠的自杀行为能给人类什么启示
材料:
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
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
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
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
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
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
增加10 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
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
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的宇宙的质量!……
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造
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3.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第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1、本文作者采用 的框架、 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 文和 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 。
2、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记叙
对话
记叙
说明
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
旅鼠的繁殖能力惊人。
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
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如果人类如果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字词检测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解释词语
缄默 目空一切

ǎi
kuī
jiān
shòu
diāo
xiáng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三月大雁归来
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
孤雁
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
(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_______.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_______.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_______.
(4)十一月份的大雁_____________.
(5)大雁特喜欢寻食______________.
(6)大雁常_____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_________.
(8)大雁被作者称为__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_________.
三月春天
笔直的
叫,喧嚷
一声不响
玉米粒

一阵阵喧闹
我们的朋友
爱鸟者
作者笔下描写的大雁有哪些个性特点?
1、具有灵性的候鸟
2、报春的使者
3、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
4、有联合观念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
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总结归纳: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本文
的主旨是什么?
大雁,属鸟纲,鸭科, 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 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
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
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
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
“一”字或人字形。
品味语言
选自《辞海》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
它们溅起的水花能够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
上的冬天。
品味语言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
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
带着野性的诗歌。
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辞海》中的语言
课文中的语言
知识性
形象性
抒情性
要求 :快速默读课文,通过对大雁的描写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做批注。
教你品味:
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
幸存者。写出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形象性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品味形象性——对比烘托
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
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拓展延伸
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
的诗句。
1、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
拓展练习
大自然是一位杰出的哲人,作者在大雁身上
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
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我们还可以从大自然中
得到许多启示:蚂蚁告诉我们应该合作;麦穗
启示我们应该谦虚……你还在大自然中有哪些
领悟?展示出来与我们分享好吗?
最后让我们闭目静听文章的朗读,感受作者的爱鸟情节!
星新一
1926年9月生于日本东京。现代小说家。他是日本著名的---------家。由于他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遥遥领先,被尊为“日本---------的鼻祖”。
关于星新一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
关于小说和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情节的四部分组成是: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根据篇幅长短分为几种类型?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科幻小说知多少?
什么是科幻小说?
第一部科幻小说是什么?
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你知道哪些科幻小说作家?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
《海底两万里》)
高士其、谭剑 、 伊恩·马康姆、乔治·卢卡斯
1。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哂笑 ( ) 牟取 ( )
棘手 ( ) 铆钉 ( )
贪婪 ( ) 履行 ( )
Sh n
móu

m o
lán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讥笑。
比喻做事 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谋取名利。
形容事情 难办,像荆棘刺手。
大家的眼 睛都注视着。
不能得出 一致的结论。
哂笑:
胸有成竹:
牟取: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棘手:
为什么以“喂—出来”做题目?文中两处“喂—出来”各有什么作用?
既可以首尾呼应,有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复述课文,了解情节。
起因:庙塌——洞现
发展:测洞——无底
高潮:填洞——垃圾
结局:报应——灾难
庙塌
洞现
洞深
叫声
小石头
栅栏
各色人的反应
商人买下
倒入各种废品
叫声
小石头
复述故事
开端
发 展
高潮
结局
这个洞有何特点
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小说中的“洞”比喻人类生存的地球。
这个洞吸引了哪些人 他们各自有何表现 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 这些人中哪个受益最多
城市的居民:
原子能发电公司:
政府官员:
将以前恋人照片扔进洞里的人:
警察:
争先恐后
轻松地谈论着
从此便可万无一失
极大的欣慰
心安理得
犯罪分子
以为就能逍遥法外

研 读 探 究
1.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2.城市公害是怎样造成的?
3.结尾的小石头出现意味着什么?
人们将城市中的所有垃圾不加处理地填入深洞。
人们只顾拼命扩大生产,从而造成城市公害。
意味着原先人们扔进洞里的垃圾污物将接踵而至,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一次次惩罚的行动即将开始。
4.这些垃圾放到洞里以后,环境有没有变化 人们的感受又如何
5.你认为这一切能长久吗?为什么?
6.请你大胆地想象,小石头出现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事?
这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是“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但是回声终究传出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
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主题: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