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 豆

文档属性

名称 剥 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3 13: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剥 豆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语文
2年级:五年级(上)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选读课文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生字,会通过工具查阅来正确读写“眼动手剥、利索、顺手、欣赏、敛声息语、节奏、虚假、隆起、执著、沮丧、清澈、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能力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感悟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展目标:理解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使学生逐渐领悟到在磨难中学会成长。
2、内容分析:《剥豆》一课是毕淑敏的一篇记事散文。写的是一次剥豆子的过程中,她的儿子向她发起的挑战,以及最后挑战失败的整个过程。表达了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的思想感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易于理解。只是生字词较多。
3、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没有多少时空的距离,只是课文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写的,要让学生做好这个角色转换,可能难以进入。他们可能更喜欢进入“儿子”这个角色,希望自己也能勇敢、坚强。另外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我们面对的好多学生不就是缺少这样的品质吗?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
4、设计思路:(1)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有重点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一、 课题导入 2’ 1、我们在第六单元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和儿子之间发生的另一件事(板书)(课件)。 2、读课题(正音:这是个多音字。bao:去掉外皮或外壳ke;bo: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在这里读音为“bao”)。齐读。 学生读课题,读准字音。 开门见山地揭题,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并解决多音字“剥”读音上的难点。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8’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 2、出示词语(课件): 敛声息语、眼动手剥、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利索、顺手、欣赏、节奏、虚假、隆起、执著、沮丧、清澈、沮丧 (1)自由读。(2)点名读。(3)齐读。(4)理解重点词语。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和儿子进行一次剥豆比赛) 你们有没有读出这场比赛和我们一般的比赛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吗?(一般情况都是大人之间或孩子之间进行的。但这次却是在习惯了干家务活的母亲和娇生惯养的孩子之间进行的,而且母亲当时已经把一个瓷盆的底的豆剥好了,而儿子还一颗未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读词语,理解词语。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 导读重点,落实训练20’ 1、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母亲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 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儿子(认真,执著) 2、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1)导语:自由读8-11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表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词语。(课件) (学生汇报,板书:母亲:慢—快—缓—紧) (2)导: 看到这里,你们有疑问吗?是啊,比赛时母亲为什么一会慢,一会快,一会缓,一会紧,妈妈这复杂的心情,你能读懂吗? (3)用“剥豆时我______,是因为_______。”的句式来说说母亲比赛时复杂的心情。
(4)从这两组近义词我们看到这个母亲一会儿考虑这,一会儿考虑那,一会儿担心孩子这,一会儿担心孩子那,这就叫做“瞻前顾后”。从母亲这种“瞻前顾后”的心理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朗读训练体会母爱: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同桌互相读读评评——点名读、评(跟着母亲时快时慢的节奏去读)——展示(你现在就是这位母亲了)——分男女生齐读(男生读快、紧的部分。女生读慢、缓的部分)――齐读 (6)师: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剥豆比赛,主要是通过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7)其实母亲在比赛前和比赛后的表现也有些瞻前顾后,你发现了吗?(抓 、淡化结果、纠正) 3、导读儿子的表现 (1)过渡:母亲在这次剥豆比赛中一直“赡前顾后”,其实,她需不需这样?让我们来看看儿子的表现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文章中找一找并划记相关语句。从这些句子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小组内交流一下。(抓几句重点句) (2)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儿子?(指生板书) 儿子:自信、大气、认真、执着、轻松、坦然、不气馁(不灰心)……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练习朗读。 让学生把对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句式。这一环节,既转变了学习方式,照顾到全体学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简化内容的理解。既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又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 不光要包容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和想法,还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 提升明理 5’ 1、从比赛的结果上看是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因此,这次比赛没有失败者。(出示,齐读最后一段前两句)
2、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出示,齐读最后两句)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齐读最后两句)
4、希望大家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的语句。 5、出示儿童诗《希望》,配乐朗诵。 1、学生朗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2、学生朗诵 《希望》。 学生们在进一步的感悟中,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深刻地感受到了源于文本的震慑力,又超越文本。
五、 总结拓展 5’ 1、课文学完了,你想说点什么? 2、小结。 3、课外延伸 (1)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共同朗读本文,并和家人做一次深刻的沟通。
(2)课外阅读: 毕淑敏作品长廊:《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血玲珑》、《写给女儿们的散文》。 1、学生谈体会。 交流、反馈,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对话。
板 书 设 计 剥 豆 毕淑敏 母亲 瞻前顾后 慢-快-缓-紧 用心良苦 认真、执著 儿子 自信、大气 轻松、坦然

四、教学反思
1、使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例如句式“剥豆时我——是因为——”让学生把对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句式。这一环节,既巧妙地转变了学习方式,照顾到全体学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简化内容的理解。既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又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
  2、朗读训练较为成功。对于表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四个句子,教师的引导朗读非常成功。以读感悟,做得非常有效。同时在句子中又有重点,如第三句“见他如此投入,我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赛前和赛后,也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3、本堂课内容较浅,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