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知识小卡片: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大声呼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边上大声呼喊,这里指发出呼唤、呐喊或赞美。
反复诵读,注意节奏和感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1、注意全诗的感情基调——欢快、欢呼、激昂。
2、注意诗歌的感情要越来越高昂。
3、许多动词要重读,读出肯定而赞美的语气。
4、注意诗歌后半部分排比句的气势感和节奏感。
朗读诗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诗句中的意象:
怒涌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
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表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
“气势磅礴”即为诗句营造的意境。
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这些词语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排比、反复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这些词语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抒发的感情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层次结构:
一、二节,描绘了海洋雄伟而壮丽的景色。
三、四节,过渡,由景入情,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
五、七节,对“力”的赞美和讴歌。
(1)诗人单独描写“滚滚洪涛”,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2)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五四运动”
提示: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
“新文化运动”
知识小卡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定为青年节。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知识小卡片:“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诗人单独描写“滚滚洪涛”,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滚滚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文明。诗人歌颂“力”,歌颂了它的形态,它的声响,它的韵律,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总结: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沸腾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一百多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激励青年一代: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青春,如同朝阳,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风华正茂的我们,仿佛拥有着整个世界。
今天,广大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