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诗豪风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品读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
文本分析
本诗是一首酬和诗,是诗人结束二十年外放经历,在扬州与白居易的酬和之作。
本诗传情丰富,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涉及文言知识、写作背景、学生个人情感体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材定位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
预习导读
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作者贬官在外多年,心绪难平中又透露着阳刚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诗歌理解能力,能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把握诗歌大意。但是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由诗识人,深入体会刘禹锡豪迈达观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由诗识人,深入体会刘禹锡豪迈达观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导入:作者简介
屏显: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中唐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问:刘禹锡为何拥有“诗豪”的美誉?
二、吟读诗歌入其境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屏显:酬(chóu)
柯(kē)
畔(pàn)
长(zh?ng)
教师范读,读清节奏
提示:七言诗最常见的节奏是四三拍,读完前四个字应当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
3.学生齐读,读出韵味
三、联读诗歌解其意
解读诗题,回顾赠诗
问:
从诗题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这是刘禹锡回应白居易的酬答诗
联读赠诗,理解诗意
屏显: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并得到重用。这一年既是刘禹锡政治最得意的时候,也是他政治命运走向低谷的转折点。改革触犯了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很快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两次被贬,前后共历二十三年,他的政治生命从此走向终结。
二十三年后,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就写下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答。
结论:刘禹锡站个人际遇的角度,对友人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
四、品读诗句析其情
问:酬诗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
圈划各联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进行演绎朗读。
关键词:《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徒为尔、不奈何、长寂寞、独蹉跎:白居易对刘禹锡充满关切与同情,整首诗情感低沉。
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空:徒然吟诵《思旧赋》无人聆听
翻:回乡却发现同时代的人早已不在人世
引用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世变迁的感慨
颈联:千帆过、万木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比喻遭
遇坎坷的诗人自己,虽然“我”一个人被贬远谪,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尾联:长精神:不甘沉沦,要和友人一起振作精神的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
精神的展现。
绘制刘禹锡情感变化折线图
折线图:
总结:面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刘禹锡再酬诗中虽然也有哀叹自身的悲凉境遇,但是并未沉浸其中,反而在后两联一扫低沉的情绪,尽显慷慨激昂的豪情。
朗读全诗
读出重音
读出情感起伏
拓展阅读知其心
品鉴刘禹锡其它被贬时期诗歌作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词》
细想皆幸矣,下此便脩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酬乐天咏老见示》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总结:纵观这些诗歌,我们发现,刘禹锡总是善长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的失意,不管经历多少辗转,他的心里一直又一道光,总是能看到生机和希望,这也成就了他的豪迈和达观。
六、尾声:作者简介
屏显: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中唐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豪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更刻在他的精神里。他的诗歌诗歌
昂扬向上,格调激越,他的品格坚韧不拔、乐观豁达,风格之“豪
”和人品之
“豪
”,正是刘禹锡“诗豪”之称的两个重要方面。正是因为有这种豪放激越、乐观豁达的胸襟,刘禹锡才能在屡遭打击的政治人生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生命力。晚年的刘禹锡被朝廷召回洛阳,重新启用,享年71岁。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全诗
再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进一步感受其豪放性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