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性)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潭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性)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0 00: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潭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等级性考试)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目前,短视频超越在线视频而仅次于即时通讯。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短视频营销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达140.1亿元,同比增长率达520.7%,预计202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550亿元。
(摘编自于帆《短视频到底有多“火”?》,《中国文化报》)
材料二: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线,以“我家的故事”为主题,包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爸妈的青春很精彩”“老物件唤醒一串怀念”“网聚线上线下正能量”等四个分主题,通过讲述个人奋斗成长经历、讲述家庭幸福故事、讲述身边发展变化,以小切口反映新时代,从而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生动描绘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乘风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画面,让我们听到了短视频如何与传播正能量和重大主题宣传相得益彰”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在讲话中谈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露可映日辉”,这次活动映射出的是四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是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
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局长华清评价,这些作品很精彩、令人振奋,以网民视角挖掘、发现、展示、传播了改革开放40年中“能看见、能接触、能感受、能理解”的发展巨变。他谈到,本次活动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我家的故事”,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营造了较好网上网下舆论氛围,是短视频在正能量传播和重大主题宣传中的有力探索、有效尝试,“用短视频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大有可为”。
(摘编自《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光明日报》)
材料三:
如今,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如何有效防沉迷,成为一项现实课题。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其实,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头中“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黏屏”现象也映照着短视频的“内容引力”。几十秒的镜头,可仰望浩瀚星空,也可俯瞰市井烟火;能近距离观察社会肌理,也能深度透视时代精神。点开视频,领略城乡风貌,了解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现实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易事,但通过网上“打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在路上”的愿望。与此同时,海量用户的聚合,为人们提供了个体观察与群体观察的视角。视频的主角,可以是知识精英、“草根网红”,也可以是外卖小哥、普通工人等人物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短视频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应用场景,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截至去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逾140亿元。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凡此种种,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
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观察那些迅速走红的“爆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这也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才能多创造高品质原创内容,也才能收获更多用户点赞。
短视频不“短视”,发展才能不“短路”。互联网的“头部效应”不仅意味着传播优势,也意味着主流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基垒台,短视频平台方能实现长远发展,拥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
(摘编自荣翌《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逐年增多,2016年仅1.53亿,2020年预计达到7.22亿人,增长率也逐年攀升。
B.短视频用户的迅猛增加,显示了短视频已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让人沉迷其中的弊端。
C.用短视频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大有可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就是成功的实例。
D.短视频可以让人领略城乡风貌,了解风土人情,足不出户而“行万里路”,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愿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以小切口反映新时代,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B.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景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随着传播业态和应用场景的更新变换,可能面临很多风险挑战。
C.短视频时代看重“记录美好生活”,虽然在短视频快速发展中难免存在乱象,但和“负面内容更吸睛”的社交媒体时代有了本质不同。
D.短视频多创造高品质原创内容来传递主流价值,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会受到更多点赞,实现高质量发展。
3.下列说法中,关于材料的表述重点和方法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材料一主要从营销市场规模和短视频用户规模介绍了规模程度和发展趋势,运用了列数字、列图表等方法。
B.材料二重点介绍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证明传播正能量和重大主题可行性。
C.材料三后三段论述了短视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乱象,列举典型事例,指出短视频平台要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基垒台,才可能拥有美好可期的未来。
D.材料三围绕“如何有效预防沉迷”这个论题,分析了短视频快速发展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并为短视频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4.短视频具有较强用户黏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5分)
5.短视频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短视频平台有着重要的责任,结合材料谈谈短视频平台具有哪些责任。(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①
[美]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来由。”
“你怎么知道没来由?”
“他有很多钱。”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跋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
“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
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
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他每天晚上都喝醉。”
“他干吗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
“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
“他侄女。”
“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
“他有多少钱?”
“他有很多钱。”
“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
“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
“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再来一杯,”老人说。
“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
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
“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
“我要回家上床了。”
“晚一个钟头算啥?”
“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
“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发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我们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愿人都尊你的名为虚无缥缈,愿你的国虚无缥缈,愿你的旨意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如同行在虚无缥缈。赐给我们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如同我们行在虚无缥缈。人的虚无缥缈不虚无缥缈,我们遇见虚无缥缈,拯救我们脱离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
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
“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虚无缥缈。”
“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
“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
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
“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西班牙内战时期,是海明威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
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C.“树叶的阴影”出现了多次,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寂,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
D.“愿你的国虚无缥缈……”第二人称的使用,把读者拉进故事中,虽是个虚拟的读者,却形成了一种“读者在场”的阅读体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中,省略了类似“谁说”和“谁问”的字样,加快文章节奏,使情节紧凑。
B.小说将年轻侍者的麻木冷漠、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进行对比,还将酒馆和咖啡馆的环境进行对比,凸显小说主题。
C.小说用景物烘托、象征,语言凝练含蓄,对话中大量使用短句、散句,甚至是不完整的句子,极少使用连接词。
D.小说运用简洁生动的场景描写,简短而真实的对话以及独特的心理独白,体现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创作风格。
8.请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4分)
9.海明威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迷惘的一代”,请结合年长侍者内心独白中重复了十几次的“虚无缥缈”以及文中反复提及的“干净”“明亮”,分析文中“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世界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②,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③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差,同“瘥”,病愈。②头风:头痛病。③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监察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始制于战国,是郡的行政长官,一般是掌管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C.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不是帝王而被后人追授的。文中为曹操的庙号。
D.斛,是中国旧量器名,方形,口小,底大;也是容量单位,一斛容量为五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通晓经典,悔于从医。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掌握了多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善于养生,医术高超。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便将书烧掉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14.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①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注】①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赠诗胡公直接表达求取白鹇之意,“双白璧”极言白鹇价值之高,也表明诗人心意之殷切。
B.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开头四句均有“白”字,却不显啰嗦,且富有独特的美感。
C.“玩之坐碧山”为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在青山中与白鹇融洽无间地玩耍,意在以此打动胡公。
D.最后两句与开头呼应,诗人再次恳求胡公割爱相赠,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
16.古代文人有寄情于物的传统。诗中对白鹇的描写寄寓着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两句是“

”。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的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4)《荀子·劝学》中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事例后,得出了“

”的结论。
(5)“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唐代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________。
近日,华为自主________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________。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________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________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21.月壤即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筹委会准备为该展出拟定对联,拟定的上联是“远古嫦娥飞天书神话”,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补写下联。(3分)
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运抵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了解,国博正在精心策展、布展中,预计于3月份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届时观众可一睹月壤“真容”。此前,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釆样返回,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拿到新的月球样品。
上联:远古嫦娥飞天书神话
下联:
22.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项,“增长率也逐年攀升”错,根据材料一图表可知,增长率在2018年达到最高值以后呈下降趋势。B项,“全面融入”错误,原文是说“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于文无据。D项,“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愿望”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通过网上‘打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在路上’的愿望”。故选C。)
2.D(D项,“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会受到更多点赞,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故选D。)
3.D(D项,“主要围绕‘如何有效防沉迷’这个论题”论题错,材料三主要围绕的论题为“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故选D。)
4.①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迎合人所具有的生动性偏好的心理;②短视频能够满足参与者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③短视频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④短视频平台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短视频的“内容引力”满足了人们多样的体验愿望;⑤短视频要提供个体与群体观察的视角,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5分)
5.①强化社会责任,完善“防沉迷系统”;②短视频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作品侵犯知识产权、违反媒介伦理、过滤劣质内容;③在推出丰富多样的视频内容的同时着重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④短视频平台要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4分)
6.A(A选项说明他们关系密切、轻松惬意不对。故选A。)
7.B(B选项年老侍者充实,不对。故选B。)
8.老人:①年老体衰,残疾;②虽然富有但老无所依、心灵空虚;③曾希望借由死亡来逃避孤独感;④虽然绝望,却仍想保持自己的尊严。(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4分)
9.①“虚无缥缈”指人们对生活信仰的缺失、孤单麻木的生活状态以及无法摆脱这种精神空虚的无助。②“干净”“明亮”的地方代表着平静与安宁,秩序与尊严,是一个平静的心灵家园,是可以逃避生活空虚、慰藉心灵的地方,也代表一种空虚安宁的心态。(或“干净”象征人的平静状态以及对自我的坚定把握。“明亮”则象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③“迷惘的一代”:生活在理想破灭的时代,一方面没有具体办法摆脱现实处境的孤独无奈,一方面又在对抗孤独与黑暗。(在战后社会上寻求新道路,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迷茫、无助、空虚,但没有丢失尊严,寻找温暖与光明。)(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又精方药”与“其疗疾”都是独立句子,要断开,“精”是精通,“方药”作宾语,“其”指华佗,作下面句子的主语。据以上分析排除AB;“合汤不过数种”,意思表达完整,“数种”作“不过”的宾语,据此排除D;另外“心解分剂,不复称量,”心里了解药剂的用量,不用再称量,“不复”作“称量”的状语。故选C。)
11.D(D项“一斛容量本为五斗,后来改为十斗”错,应为“一斛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故选D。)
12.C(A项中“退还财物”有误,原文并没有提到华佗退还财物,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来激怒他。故选C。)
13.(1)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手下人不要追赶。郡守愤怒到极点,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2)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进行长期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14.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服罪。②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15.D(“笼寄野人还”是指诗人愿为了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以此来表达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而非将白鹇装在笼子里。故选D。)
16.(1)描写白鹇洁白无瑕,寓意诗人崇尚高洁的品性。(2)描写白鹇偏爱玉潭仙境,寓意诗人渴望摆脱尘世束缚。(3)描写白鹇在月下花间留连,寓意诗人向往从容、诗意的生活。(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本图宦达,不矜名节。(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等(只要包含“雁”这个意象的唐代诗句均可)
18.B(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故选B。)
19.D(原句的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构成的”;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故选D。)
20.A(回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项、C项。D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21.参考答案:今朝月壤展出谱新篇
22.会徽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1分),最下方是五环标志(1分)。整体寓意“北京2022冬奥会”(1分),“冬”字既展现出冰雪运动员的英姿(1分)会徽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流畅的线条又代表冰雪运动赛道,像飘舞的丝带,充满运动活力(1分)。(构图要素2分,寓意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3.作文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这是一道真实历史情境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司马光与王安石、苏轼与王安石这两对人物的故事为真实历史材料。他们彼此政见分歧大,在朝廷“议事每不合”,政治立场也不同,但是材料简述司马光和王安石、王安石与苏轼的政见分歧后,分别用一个“但”和“而”字强调突出其在有争执之下的高尚人格,这是题旨所在。考生写作时要紧扣题旨联想思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若忽略“但”和“而”字强调的内容,即使不脱离材料,也会走向偏跑。2.典型任务的限制。试题要求考生在班会上围绕材料展开讨论,发言的场合是班级的班会活动,面向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最”是思维上的限定,需要有比较权衡。“写一篇发言稿”,限定文章的体式——发言稿,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体的格式。另外,写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展开讨论,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受到的影响,说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简述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后,用一个“但”字强调其人格的高尚,这是命题人的价值引导;苏轼与王安石的材料与第一则是同类材料,从思维结构上同样用一个“而”字强调其君子人格,考生在写作时不得违背这个价值判断。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针对材料中“但”“而”强调的内容,考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立意。材料一中,王安石和司马光政治立场不同,但双方却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材料二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王安石不因立场不同而落井下石,而是伸之以援手,这是君子人格;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苏轼拜访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这都是君子之交。题目的立意角度较为开放。2.选取的材料是开放的。从材料中的人物故事出发,选取某一立意,挖掘现实生活中丰富有趣又多样的素材,考生能讲述得更加生动立体,可知可感。考生既可以选择一些正面的素材,也可以列举一些反面事例,例如当下学术圈某些权威人物由于学术主张的不同,上升到人身攻击,甚至出现站队分派别等现象。通过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实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借助于这些真实存在、耳熟能详的事例作为规劝和建议的论据,能使论说更有力,更能说服人。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和而不同,君子之风。2.思想可以不同,为人必须高尚。3.君子和而不同。4.君子有争,为人需坦荡。5.君子之交,赤诚相见。
偏题立意:
1.对手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旨)2.正确评价对手。(断章取义,未切准题旨)3.如何做人。(范围太大,没有针对性)4.论王安石的为人。(只评价王安石,不能整体理解材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