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研说流程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课标要求
内容及标准
编排体例及意图
知识技能整合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
的开发利用
一、说课标
学段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数与代数”这部分提出了如下几点目标: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5)、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单元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力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时目标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知道什么是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材
把要解决的问题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材结构及特点
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消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结合青岛版教材的这一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读说教学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教材编写 特点
贴近生活,
富有科学性
借助经验,
初步感知
尊重个性,
创造学习
启发性强,
便于自学
注重培养
问题意识
自主练习
“提出问题”
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
教材的编写体例
“合作探索”
采用“板块式”编排方式
情境图
回顾整理
综合练习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大小的比较
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
本单元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大小比较
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
后续知识
整数的初步认识
整数大小的比较
整数的加减计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已学知识
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1、创设情境,初识小数;
2.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3、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4、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教学过程
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找、比、画中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通过画一画,引导学生感受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利用生活素材,
通过找身边的小数,
感知生活中见到的这样
数,帮助学生
建立数感。
教学建议
注重对学习
过程的评价
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要多样化
对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评价
评价学生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观察
作业分析
课后反馈
成长记录袋
随堂记录卡
姓名: . 日期 : .
课题 .
我对这节课的看法是:
.
对于这节课,我喜欢的是:
.
我参与最多的时候是:
.
我参与最少的时候是:
.
不明白或还需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是:
.
一周反思卡
班级: 姓名: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一周来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听课情绪
没掌握的内容和原因 学习感受
做作业情况 对老师的一句话
一周中学习数学的时间 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尽力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教材仍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
活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 ,
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
····················································
数学课本的标价
超市购物物品的标价
从学生神情、姿态信息中,从学生正确或错误语言文字信息中,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创造条件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开发课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常家镇小学数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说课标:
1、本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数与代数”这部分提出了如下几点目标: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5)、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力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小研究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说 教 材】
1、教材编写特点
传统教材把要解决的问题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消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一下四点:一是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并富有科学性。吊灯、台灯、沙发、桌椅、灶台、抽油烟机……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但在这些物品的摆放位置、设计中却蕴含着许多科学常识。本单元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在了解科学常识的同时,学习了有关小数的初步知识。
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知识,在这里通过1/10米是0.1米、也是1分米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本单元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注意借助直观材料,鼓励学生采取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是重视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
结合青岛版教材的这一特点,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单元的编排体例
分两线进行:一是知识结构编排:信息窗一(小数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二(小数的加减法)
二是:各信息窗的学习过程:情境图-----合作探究-----自主练习
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知识技能的立体式整合具有以下特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1--32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学好本单元将对今后学习小数及分数等相关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所以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小数的含义,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建议】
跟军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我的教学建议是1、利用生活素材,通过找身边的小数,感知生活中见到的这样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2、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找、比、画中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画一画,引导学生感受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识小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已经自主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认识分小数点,读写小数。 这是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注意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及学生之间的语言评价,最后教师适时补充,评价小组的探究表现。
2、第二板块
通过探究0.5米有多长?0.03米有多长?来研究小数的意义。这一板块主要分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组内交流
首先情境创设,家居中的学问。课件出示信息窗一的图片通过观察,让学生提出问题,主要研究“0.5米有多长?0.03米有多长?”的问题上来。这一问题课前已有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说说与分数的联系,借助直尺或数轴,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师要巡视,了解交流情况,指点思路。对组织有序、交流有效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以便评价小组的表现。通过组内交流的形式深入探究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加深理解,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
先由一小组与大家交流,借助数轴,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入,对比分析,可以质疑提问,评价补充。教师此时应作为倾听者,引导、评价者,不要过多打断学生的发言,对积极质疑、提问评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奖励。
第三环节:小结评价
教师对于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可做点评,鼓励发言小组的评价。总结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第三板块:巩固深化, 拓展应用
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达到有效的目标,教师在组织练习时注意:一是练习形式的多样,通过读一读、涂一涂、比一比、猜一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拓展:介绍最早的小数,比较中国与西方小数的出现时间,增加民族自豪感。
4、第四版块: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评价建议
遵循轻结果,重过程的原则,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建议评价采取以下四点措施:1、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2、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4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从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馈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随堂记录卡
姓名: 日期 : .
课题:
我对这节课的看法是:
对于这节课,我喜欢的是:
我参与最多的时候是:
我参与最少的时候是:
不明白或还需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是: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活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 ,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
开发和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数学课本的标价,超市购物物品的标价
尽力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创造条件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开发课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4、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神情、姿态信息中,从学生正确或错误语言文字信息中,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有用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