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3.看一看
【教材分析】
《看一看》是青岛版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先观察眼睛的外部特征,再研究眼睛的本领,认识到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按不同的顺序观察能发现更多信息,最后意识到我们要保护眼睛。教科书中也有一种结构决定功能的内蕴目标。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呈现镜子、七巧板等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在课前可以借助镜子观察人体的视觉器官——眼睛。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看一看我们的眼睛,了解眼睛的外部特征;通过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知道眼睛的本领;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松树和花生,了解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通过呈现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书姿势,让学生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寻找隐藏在“大象”中的动物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本课通过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中发现眼睛的本领,在对比观察中了解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在亲身实践中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从整体上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观察”这一技能。
【学生分析】
一年级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还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喜欢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抽象的词汇不感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实这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但他们还没有建立观察的概念,对观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看”这一层面上。他们的观察是随意的、无序的,描述也是杂乱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
2.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用眼睛观察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难点】
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知道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镜子、七巧板
[教师]课件、评价表、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PPT
1
出示]课题《看一看》。
2.[PPT
2
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3.教师提问: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4.[PPT
2
出示]眼睛的图片。
5.聚焦话题:眼睛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PPT
3出示]“看一看我们的眼睛”活动图片及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1)借助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眼睛的外部特征。(2)将自己观察的眼睛画在《活动手册》中。(3)使用镜子时注意安全。
2.学生活动:用镜子认真看一看自己的眼睛,说一说眼睛有什么外形特征,在小组内交流。
3.教师提问:在观察自己眼睛的基础上再观察其他学生的眼睛,有什么发现?
4.[PPT
4出示]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介绍眼睛的外形特征(圆圆的、中间黑色的周围白色、有睫毛……)。
5.[PPT
5
出示]不同人的眼睛有不同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从单眼皮、双眼皮,睫毛长短等方面说一说。
6.
[PPT
6
出示]教师适当纠正学生回答的问题,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并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
7.教师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并评价。
活动二: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
1.[PPT
7出示]活动主题: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
教师提问:你知道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吗?
2.[PPT
8出示]七巧板图片及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1)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从七巧板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3)活动时要遵守课堂纪律。(4)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七巧板,交流、讨论。
4.[PPT
9出示]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七巧板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蓝色等,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描述。
5.[PPT
10出示]探究技能。
教师总结: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
6.[PPT
11出示]香蕉、苹果、西瓜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水果的形状、颜色等。
7.[PPT
12出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它们的形状、颜色或大小等。
活动三: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1.[PPT
13出示]活动主题: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教师提问:在山顶上看山下的汽车或人,会发现它们都变小了。这是因为我们距离它们远,所以它们看上去小。那么人在不同的地方观察松树会有什么发现?
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让学生说说远看松树像什么,近看松针像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从远处和近处观察松树是不同的,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选出观察的结果。
3.[PPT
14出示]花生和花生剥开后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生,让学生描述花生剥开后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4.[PPT
15出示]方法指导。
教师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5.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其他的观察顺序吗?
6.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等。
7.[PPT
16出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哪些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纸杯,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8.[PPT
17出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9.[PPT
18出示]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教师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活动四: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PPT
19出示]活动主题及学生讨论图。
教师提问:你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吗?
2.学生汇报。
3.[PPT
20出示]各种保护眼睛的方法。
读书时光源要充足、适时看电视电脑、讲究卫生、户外互动、营养均衡、避免眼外伤等。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PPT
21出示]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教师提出课后探究要求:找一找图中有几种动物,都是哪些动物,并将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教学后记】
4.听一听
【教材分析】
《听一听》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认识人体的视觉器官后认识听觉器官——耳朵。本节课从耳朵的外部特征到作用逐步展开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耳朵的作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准备手电筒、不透明的塑料瓶、沙子和小石子等物品,让学生先熟知本节课用到的器材。第二部分探究,让学生观察耳朵的外形并画出来;通过敲击不同的杯子,听一听发现每个杯子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通过猜放入塑料瓶中的物品进一步体会耳朵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课通过设计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耳朵的重要作用,探究过程中由外到内、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耳朵的认识,体会到人体的感觉器官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对人的生存都有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感觉器官已经有所认识,能够认识到自己有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等。学生对耳朵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仅仅停留在外观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耳朵是一个可以独立感受外界刺激获取信息的器官。同时学生对观察的概念也没有深入地认识。只有很少的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等途径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缺乏对耳朵这一听觉器官的全面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利用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知道耳朵能够接受外界的声音刺激。
3.知道耳朵对人生存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朵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利用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器材准备】
[学生]手电筒、杯子、不透明的塑料瓶、沙子、石子、记录单
[教师]眼罩、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PPT
1
出示]课题《听一听》
2.[PPT
2
出示]“辨声识人”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辨声识人”游戏。
一名学生带上眼罩,教师随机选取其他学生发出“啊”声,让他判断发出声音学生的方位。
学生发出的声音改为“你好”,让戴眼罩的学生判断是哪位同学发出的声音。
3.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本次游戏中我们用到的器官是耳朵,通过耳朵能辨别声音的方位和发出声音的人物。
教师板书课题:听一听。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耳朵
1.[PPT
3
出示]观察耳朵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耳朵。
学生汇报:照镜子、看照片等。
2.[PPT
4出示]借助工具观察耳朵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得更全面,如耳朵内部等。
学生回答:可以相互看一看,借助手电筒观察等。
3.
学生小组内互相观察耳朵。
4.[PPT
5出示]人耳结构图片。
教师出示耳朵结构图,指导学生简单认识外耳各部分名称。
5.[PPT
6出示]画出的耳朵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如耳朵像“3”,耳朵有毛毛等。
6.学生画一画耳朵的外部轮廓。
7.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评价作品与学生耳朵的相似度,借此总结耳朵的外部特征。
活动二: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1.[PPT
7出示]不同材质的杯子。
教师提出问题: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学生做出各种猜测。
2.[PPT
8出示]活动注意事项。
活动注意事项:小组保持安静、敲击力度要适中、每次敲击力度要大致相同等。
3.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时,到各小组强调活动注意事项。
4.
[PPT
9出示]汇报交流。
让一个小组到展台展示,教师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5.师生总结——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时,发出的声音可能不同。
活动三: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1.
[PPT
10出示]塑料瓶、沙子、石子、眼罩。
教师晃动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沙子或石子的塑料瓶,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测里面是什么。
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PPT
11出示]活动要求:每次晃动塑料瓶时力度要一致,小组内保持安静等。
3.[PPT
12出示]学生活动图片。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要求各小组一定认真倾听。
4.[PPT
13出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猜测的理由,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表述错误的地方。
5.[PPT
14出示]探究技能
教师讲解: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三、总结拓展
1.教师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耳朵的外部特征和作用,掌握听得更清楚的方法等。
2.[PPT
15、16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拓展活动要求: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教学后记】
5.摸一摸
【教材分析】
《摸一摸》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眼睛、耳朵等器官的基础上,本节课从观察皮肤的外部特征入手,了解皮肤的分布,知道皮肤可以帮助我们辨认很多物体。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准备毛巾、复印纸、纸板和砂纸等,引发学生思考皮肤怎样识别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为课堂探究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外部特征,然后摸纸箱中的物体,并辨别它们。最后通过实验体验用皮肤感觉到物体特征,如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让学生知道这也是在观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将探究活动由课上延伸到课外、由知识拓展成应用,既将本节知识内化,又可以通过探究互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课内容以皮肤为研究对象,皮肤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皮肤的外形特征和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皮肤这一感觉器官的欲望。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科学课程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怎么知道》单元安排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首先认识眼睛、耳朵和皮肤等器官,然后了解这些器官的作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学生在认识了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后,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2.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2.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了解皮肤是怎样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皮肤的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
2.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观察皮肤的外形特征。
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器材准备】
[学生]水彩笔、两块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文具盒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纸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出示]课题《摸一摸》
2.[PPT
2出示]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对大象的描述对吗?如何帮助他们正确的观察大象?
3.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板书:摸一摸。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PPT
3
出示]
观察皮肤情境图。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上哪些部位有皮肤。
学生汇报(手、脸、胳膊等)。
2.[PPT
4
出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手背或胳膊上的皮肤,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学生汇报:皮肤的颜色有粉红色的、黄色的。皮肤表面有汗毛和毛孔,手掌有掌纹等,表面是肉红色的。捏一捏能感觉到疼,按一按能感觉到压力。
活动二: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
1.[PPT
5出示]摸物品活动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箱子里面有什么吗?
2.[PPT
6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1)活动时不能往箱子里看。(2)摸物体要仔细。(3)要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4)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PPT
7出示]我的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物体形状、大小、软硬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来辨别它们。摸到了橡皮,因为橡皮小,是长方体,比较软。摸到了文具盒,文具盒比较大,摸起来比较软,还能打开。摸到了彩笔,彩笔比较细、比较长,有笔帽。
4.[PPT
8出示]记录园地
教师指导学生用“√”选出自己用摸的方法能辨认的物理。
活动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1.[PPT
9出示]用皮肤感觉干与湿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轻轻攥一攥,感觉毛巾的干与湿,学生汇报:皮肤可以感觉干与湿。
2.[PPT
10出示]用皮肤感觉冷与热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背来感觉水杯的冷与热,学生汇报:皮肤可以感觉冷与热。
3.[PPT
11出示]复印纸、纸板和砂纸的图片。
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能用摸一摸的方法认识它们吗?
4.[PPT
12出示]用皮肤感觉不同纸厚薄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轻轻捏一捏复印纸和纸板,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5.[PPT
13出示]用皮肤感觉不同纸粗糙程度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轻轻摸一摸复印纸和砂纸,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学生汇报:纸板厚,复印纸薄;复印纸光滑,砂纸粗糙。
6.[PPT
14出示]记录园地。
教师指导学生记录物体的厚薄、冷热等。
7.[PPT
15出示]海绵、球和大小不同桔子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用摸一摸的方法体验物体的软硬、大小。
8.[PPT
16出示]探究技能。
教师解释:通过了解皮肤还可以感觉到的物体的其他特征,如形状、大小、软硬、压力感、轻微的触动感等,认识这些还是在观察。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PPT17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并根据表格中手掌、喉结、头发、胡须等特点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6.闻一闻
尝一尝
【教材分析】
《闻一闻
尝一尝》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是在前面认识视觉、听觉、触觉器官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嗅觉和味觉器官。本节课从观察鼻子和舌头入手,通过用鼻子闻一闻不同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尝一尝不同物体的味道,初步了解鼻子和舌头的作用,知道用鼻子闻、用舌头尝也是在观察。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桔子等物品,以备课堂探究使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或同学的鼻子和舌头,认识嗅觉和味觉器官;然后通过用鼻子闻、用舌头尝不同物体,学习闻和尝的方法,知道用鼻子闻、用舌头尝也是在观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学校的公园,继续利用感官器官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按照先认识嗅觉和味觉器官,然后通过活动了解它们的作用,最后综合应用感官器官进行观察,体会到人体的感觉器官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听、摸、闻、尝都应有所体验,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做这些事情。但是对看、听、摸、闻、尝这些活动所用到的器官认识还不够深刻,观察的还不够细致,利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时存在错误操作,尤其是通过闻和尝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
2.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2.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闻和尝的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用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尝多种味道;知道闻和尝的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筷子、镜子、苹果、桔子等
[教师]课件、醋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PPT
1出示]课题《闻一闻
尝一尝》。
2.[PPT
2出示]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3.[PPT
3出示]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白门楼,红围墙,里面住个红姑娘,酸甜苦辣她都尝。”请猜一猜?
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闻东西需要用到鼻子,尝东西需要用到舌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好朋友鼻子和舌头吧!(师板书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PPT
4出示]学生活动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能更清楚的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呢?
学生交流回答。
2.[PPT
5出示]温馨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描述鼻子和舌头的特征,发现鼻子和舌头的秘密,比如:我有两个小鼻孔、舌头上有红点点等等。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观察对方的鼻子和舌头,了解他们之间的鼻子和舌头有不同之处。
3.教师指导学生画一画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加深对鼻子和舌头外部特征的了解。一年级的学生绘画能力可能不是很强,只要画出大体模样即可。
4.[PPT
6出示]学生汇报图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鼻子和舌头,教师评价。
5.活动总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
活动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鼻子的作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比如鼻子可以闻气味。
2.
[PPT
7出示]学生闻固体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闻苹果的气味?
3.学生回答: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闻;闻水果时鼻子和水果要靠的比较近……
教师适时做出评价,总结闻固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小组活动:闻苹果的气味。
5.小组展示,学生说一说苹果的气味,清香味、香香的……。
6.
[PPT
8出示]学生闻液体的图片及温馨提示。
教师提问:怎样闻醋的气味?
7.学生回答。
8.师生总结闻液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闻像白醋一样的物质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首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不要离着太近,用手轻轻的往鼻孔里扇一扇,这样鼻子就闻到气味了。
9.小组活动:闻白醋的气味。
10.小组展示,学生说一说白醋的气味,酸酸的。
生生质疑,看一看闻的方法是否正确。
11.[PPT
9出示]总结闻液体和固体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教师总结:对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活动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1.[PPT
10出示]学生尝桔子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尝桔子的味道?
小组交流如何更科学的尝像桔子一样的固体的味道。
小组活动品尝桔子的味道。
师生总结:吃桔子之前先要洗手,可以把桔子掰成小块,用牙签吃,吃完后还要漱口,这样比较卫生(师边说边演示)。
2.[PPT
11出示]学生尝糖水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尝糖水的味道?
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尝糖水的味道。
学生回答:用筷子蘸着尝;手拿筷子的一端要高于另一端,以免倒流。
小组活动——尝糖水的味道。
小组展示:糖水的味道是甜的。
3.[PPT
12出示]总结尝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尝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4.[PPT
13出示]探究技能
学生阅读、交流。
师生总结: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都是在观察。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闻、尝物体,今后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物体,千万不要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活动四: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1.[PPT
14出示]猕猴桃、香蕉、樱桃等水果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
3.小组展示:描述每种水果的特征。
三、总结拓展
1.
[PPT
15出示]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
[PPT
16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在校园里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
【教学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