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0 10:23:06

文档简介

第5课学案
参考答案
《老子》四章
【思考1】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释义: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2.明确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思考2】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释义: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2.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思考3】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明确
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思考4】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释义: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明确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五石之瓠》
1.“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
3.举例论证自己关于小用、大用和无用的观点:天下事物有用、无用不在于事物的自身,而在于拥有之人是否善用。要善于化小用为大用。
4.指出惠子思考问题为惯常的思维所束缚。人应当不被成见、知识、欲念和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蒙蔽和拘囿,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5.(1)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
(2)有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
(3)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
(4)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无用即大用——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课后练习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
2.C
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D项,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
3.A
A项,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B项,前者,长久站立/后者,立身于社会。C项,前者,为,做/后者,据有,享有。D项,前者,明察/后者,彰明。
4.B
B项,“《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5.A
“老子,……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说法错误。老字应是道家学派。
6.(1)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二、基础阅读
(一)
7.B项,“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当中。
8.D项,“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9.
D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
第二句中,“明”应理解为“圣明”;“强”应理解为“刚强”;“强行者”应理解为“强劲奋进的人”;“志”应理解为“意志”。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
(《老子》第二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1.A项,老子修道德,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修”的意思是“研究”。
12.C
句子大意是: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根据文意,“问礼于老子”一句点明问礼的对象,是状语后置句,“于老子”是后置状语,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曰”后引出所说的话,后面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13.B项,“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罔”并非“天网、法网、结网”等意,应当为“迷惑”的意思。
14.D项,文中“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中的“史记”一词应理解为“史书记载”,而不能理解为司马迁的《史记》。
15.(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2)“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本题关键词有:(1)“良贾”,译为“善于经商的人”;“若虚”,译为“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德”,译为“高尚的品德”。
(2)固定句式“岂谓是邪”,译为“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无为”,译为“无为而治”;“自化”译为“自然趋于‘化’”;“清静”译为“清静不扰”。
16.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
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本文筛选老子的主张,可结合第二段中“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概括出“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结合第三段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概括出“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结合尾段“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概括出“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善,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了解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好像就是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表微了,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2课题
第5课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和《道德经》概况,了解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
4.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核心素养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论证思维
课前预习
【学习指引】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课前预习
《<老子>四章》
(一)历史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二)作者简介:
1.老子介绍
流行的一种说法: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2.《老子》介绍
名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篇目:《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内容:
(1)《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2)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3)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
(4)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五石之瓠》
作者简介: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他主张“天人合一”
和“清静无为”。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
课堂探究
《<老子>四章》
一.尝试翻译全文
二.文本研读
【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③埏植:
④户牖: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思考2】研读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
②跨者不行:
③见:
④彰:
⑤自伐:
⑥长:
⑦其:
⑧行:
⑨物或恶之:
⑩处: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
②不失其所者:
③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
②其未兆易谋:
③泮:
④其微易散:
⑤毫末:
⑥累土:
⑦无为:
⑧欲不欲:
⑨学不学:
⑩复: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五石之瓠》
一.尝试翻译全文
二.文本研读
1.
惠子的观点是什么?
2.庄子持怎样的观点?
3.庄子举宋人卖药方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
分析结尾这段话的意思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5.
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课后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
B.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
D.自见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善,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修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然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
修:修饰
B.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盛:高尚
C.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居住
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排斥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B.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即此意。
C.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D.老莱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就像是一条龙,自己不能了解他,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16.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高一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