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通过量一量、分一分、画一画的制作“分数墙”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3.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逐步产生并建立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从度量的角度会体会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数学书、红色小纸条、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发思考。
如果没有尺子,你能量出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2.学生活动。
借助附页3中的小纸条,量出数学书的长和宽。
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是三个纸条的长,数学书的长是4个纸条多一点点。
3.引出问题。
不能用一整张纸条表示剩余部分,你能帮助淘气继续量下去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不能用一整张纸条表示剩余部分,你能帮助淘气继续量下去吗?
1.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怎么量剩余部分(活动要求:看、量),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交流
第一种:把纸条对折一次去量,发现还是不能刚好量完。
第二种:把纸条对折两次去量,发现能刚好量完。
师生小结
对这剩余的部分,用一张纸条做标准去量太大了,要想办法把这个标准变小,对折第二次,用这个纸条的去量,能刚好量完。
(4)重新测量
用这个纸条的去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长是17个。
(5)进一步思考
如果用这个小纸条量其他的物品,还可能出现哪些标准呢?
有可能要用上纸条的、做标准才能刚好量完。
2.深化新知。
(1)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标准都整理一下,这样整理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形象的把它称为分数墙。
(2)学生活动
先在分数墙中填一填,观察分数墙,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活动要求:填、想)。
(3)组织交流。
①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1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9个6个。
②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比如
(4)揭示概念。
分数墙中的这些分数,都是测量时产生的标准,也可以叫单位,像像,
,
,
,
,
,
…
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想一想,填一填。
2.下面哪些分数更接近0,哪些分数更接近1?分别填入圈内,并尝试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用纸条量数学书的长时,剩余部分不够一个纸条长,我们要缩小度量单位,用这个纸条的为单位去完成测量,这时量的结果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2)知道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单位的分母越大,值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