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初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声的利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初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声的利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08 21:41:10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声的利用
一、单选题
1.(2021·柳州)噪声是当个世界四大污染之一,目前有科学家已研制出利用噪声发电的装置,这种装置一定利用了噪声的(  )
A.频率 B.能量 C.速度 D.音色
2.(2021·娄底)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俗话说“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3.(2021·荆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D.利用超声波振动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4.(2021·邛崃模拟)图是汽车利用超声波倒车的情景,该情景说明(  )
A.超声波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超声波就是电磁波
C.超声波的产生不需要振动 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5.(2021·南充)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6.(2021·南山模拟)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击鼓时,看到鼓面上泡沫跳动,跳动的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B.乙图中两列声波的音调相同,该特性由振动频率决定
C.丙图演凑者通过手指在笛子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笛声的音色
D.丁图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7.(2021·嘉祥模拟)下列图片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 声呐测距系统
B. 超声波焊接
C. 微波加热
D. 北斗卫星导航
二、填空题
8.(2020八上·定陶期中)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   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   的性质。
9.(2021·新抚模拟)如图是一新款小度智能屏,它可以和“主人”进行语音交流,接收“主人”指令,播放音乐,播报天气。还具有模仿父母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讲故事哄娃入睡的功能。它和“主人”进行语音交流是通过   传播的。它能够正确执行“主人”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0.(2021·顺城模拟)如图为被称为“水中芭蕾”的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可以传声,运动员们根据音乐做出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泳池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光线从   (填“空气射向水”或“水射向空气”)中时折射的结果。
11.(2021·十堰模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各种装备相当落后,但一种制作简单的特殊装备----小喇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发出连续的嘟嘟嘟声让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心惊胆战。小喇叭用铜片或铁皮做成,一尺多长,喇叭口不大,基层指挥员人手一个。小喇叭能发声是由于   而产生的;战士们能分辨不同指挥员的命令是根据声音的   ;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2.(2020八上·沂源期中)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   ,“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   产生,通过   传到人耳的。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即声音的   越高。
13.(2020八上·镇江期中)如图所示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汽车与传感器距离为64m时,传感器发出超声波,经过0.4s传感器接收到超声波反射信号超声波测速利用了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此测量过程中汽车的速度是   m/s。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0八上·钦北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某同学做了下面的一组实验。
(1)如图甲所示装置能探究的有   和   ;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C.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并由此推理可得真空   。
(4)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拔和慢拔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了变化(如图丁)。由此可得,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频率越   ,音调就越   。
15.(2020八上·安徽期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   ,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选题“有关”或“无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16.(2020八上·宁明期中)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⑴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⑵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前后两次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实验操作过程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⑶分析与论证:声音靠   传播到远处;
⑷写出下列情景所对应的物理知识:
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到振动。这表明;   ;
②工人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这表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波具有能量,可以通过发电装置将其转化为电能,所以,噪声发电装置一定利用了噪声的能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2.【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声如洪钟”,形容声音比较大,说明声音的响度大,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B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所以我们可以“闻其声而知其人”,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品质,包含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音色描述声音的特色。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悠扬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
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噪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用于形容声音很大,说明声音响度很大,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振动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4.【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超声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是频率高于人耳的听觉上限的声波,B不符合题意;
C.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的产生需要振动,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提醒司机后方有障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质量有关,发声体的质量不同,发声体的质量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6.【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击鼓时,鼓面上的泡沫跳动得越高,表明鼓面振幅越大,则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两列声波在相同时间内都呈现两个波形,说明两列声波的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B符合题意;
C.手指在笛子上按压位置不同,可以改变笛子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时的频率,改变笛声的音调,C不符合题意;
D.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7.【答案】B
【知识点】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声呐,又叫超声雷达,是依靠超声波来实现距离的测量的,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焊接器对塑料袋进行封口,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B符合题意;
C、微波加热使用的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C不符合题意;
D、北斗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8.【答案】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的性质。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9.【答案】音色;空气;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区分不同的声音主要靠音色,模仿声音主要是模仿音色。小度和“主人”进行语音交流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小度听到声音执行指令,说明了声能传递信息。
【分析】不同声音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色,即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0.【答案】液体;信息;水射向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水中运动员能听到音乐声是因为液体能传声。水中的运动员听到音乐能做出整齐的动作,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泳池看起来变浅是因为水底的光线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1.【答案】空气振动或空气柱振动;音色;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色;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小喇叭能发声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战士们能分辨不同指挥员的命令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可区分。
通过声音来传递命令,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12.【答案】信息;振动;空气;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信息。“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导盲杖距离障碍物越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提示音越尖锐。
【分析】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3.【答案】信息;20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感器接收到超声波反射信号超声波测速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0.4s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由于声音发生了反射,所以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
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68m,原来汽车与传感器距离为64m,这段时间汽车所走的路程
汽车的速度为
【分析】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根据声速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距离,结合回声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4.【答案】(1)A;C
(2)能量
(3)越来越弱直至停止;不能传声
(4)高;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可以探究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答案为:AC。(2)由图乙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图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响铃的闹钟的声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而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4)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卡片由于振动会发出声音,当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时,卡片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分析】(1)利用音叉和小球,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5.【答案】(1)反射面材料
(2)有关;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较差
(3)用灵敏仪器代替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4)大理石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1)分析实验表格数据可知,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大理石的反射效果最好,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较差。(3)由于人耳对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所以可以用用灵敏仪器代替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4)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
【分析】(1)探究反射声音和材料的关系时,只改变反射声音的材料,其它保持不变;(2)反射材料不同时,反射效果不同;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较差;(3)利用仪器代替人耳,判断反射效果更准确;(4)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对声音大小的影响不明显。
16.【答案】大;课桌(或固体);小;空气(或气体);介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2)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两张课桌紧挨时,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声音大;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效果不如固体,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声音的传播要经过空气,声音小,如下表:
实验操作过程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大 课桌(或固体)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小 空气(或气体)
⑶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①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到振动,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②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工人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 / 1人教版初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声的利用
一、单选题
1.(2021·柳州)噪声是当个世界四大污染之一,目前有科学家已研制出利用噪声发电的装置,这种装置一定利用了噪声的(  )
A.频率 B.能量 C.速度 D.音色
【答案】B
【知识点】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波具有能量,可以通过发电装置将其转化为电能,所以,噪声发电装置一定利用了噪声的能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2.(2021·娄底)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俗话说“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声如洪钟”,形容声音比较大,说明声音的响度大,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B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所以我们可以“闻其声而知其人”,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品质,包含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音色描述声音的特色。
3.(2021·荆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D.利用超声波振动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悠扬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
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噪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用于形容声音很大,说明声音响度很大,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振动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4.(2021·邛崃模拟)图是汽车利用超声波倒车的情景,该情景说明(  )
A.超声波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超声波就是电磁波
C.超声波的产生不需要振动 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超声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是频率高于人耳的听觉上限的声波,B不符合题意;
C.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的产生需要振动,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提醒司机后方有障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5.(2021·南充)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质量有关,发声体的质量不同,发声体的质量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6.(2021·南山模拟)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击鼓时,看到鼓面上泡沫跳动,跳动的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B.乙图中两列声波的音调相同,该特性由振动频率决定
C.丙图演凑者通过手指在笛子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笛声的音色
D.丁图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击鼓时,鼓面上的泡沫跳动得越高,表明鼓面振幅越大,则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两列声波在相同时间内都呈现两个波形,说明两列声波的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B符合题意;
C.手指在笛子上按压位置不同,可以改变笛子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时的频率,改变笛声的音调,C不符合题意;
D.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7.(2021·嘉祥模拟)下列图片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 声呐测距系统
B. 超声波焊接
C. 微波加热
D. 北斗卫星导航
【答案】B
【知识点】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声呐,又叫超声雷达,是依靠超声波来实现距离的测量的,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焊接器对塑料袋进行封口,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B符合题意;
C、微波加热使用的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C不符合题意;
D、北斗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二、填空题
8.(2020八上·定陶期中)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   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   的性质。
【答案】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的性质。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9.(2021·新抚模拟)如图是一新款小度智能屏,它可以和“主人”进行语音交流,接收“主人”指令,播放音乐,播报天气。还具有模仿父母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讲故事哄娃入睡的功能。它和“主人”进行语音交流是通过   传播的。它能够正确执行“主人”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音色;空气;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区分不同的声音主要靠音色,模仿声音主要是模仿音色。小度和“主人”进行语音交流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小度听到声音执行指令,说明了声能传递信息。
【分析】不同声音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色,即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0.(2021·顺城模拟)如图为被称为“水中芭蕾”的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可以传声,运动员们根据音乐做出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泳池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光线从   (填“空气射向水”或“水射向空气”)中时折射的结果。
【答案】液体;信息;水射向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水中运动员能听到音乐声是因为液体能传声。水中的运动员听到音乐能做出整齐的动作,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泳池看起来变浅是因为水底的光线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1.(2021·十堰模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各种装备相当落后,但一种制作简单的特殊装备----小喇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发出连续的嘟嘟嘟声让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心惊胆战。小喇叭用铜片或铁皮做成,一尺多长,喇叭口不大,基层指挥员人手一个。小喇叭能发声是由于   而产生的;战士们能分辨不同指挥员的命令是根据声音的   ;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空气振动或空气柱振动;音色;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色;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小喇叭能发声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战士们能分辨不同指挥员的命令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可区分。
通过声音来传递命令,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12.(2020八上·沂源期中)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   ,“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   产生,通过   传到人耳的。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即声音的   越高。
【答案】信息;振动;空气;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信息。“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导盲杖距离障碍物越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提示音越尖锐。
【分析】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3.(2020八上·镇江期中)如图所示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汽车与传感器距离为64m时,传感器发出超声波,经过0.4s传感器接收到超声波反射信号超声波测速利用了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此测量过程中汽车的速度是   m/s。
【答案】信息;20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感器接收到超声波反射信号超声波测速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0.4s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由于声音发生了反射,所以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
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68m,原来汽车与传感器距离为64m,这段时间汽车所走的路程
汽车的速度为
【分析】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根据声速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距离,结合回声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0八上·钦北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某同学做了下面的一组实验。
(1)如图甲所示装置能探究的有   和   ;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C.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并由此推理可得真空   。
(4)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拔和慢拔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了变化(如图丁)。由此可得,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频率越   ,音调就越   。
【答案】(1)A;C
(2)能量
(3)越来越弱直至停止;不能传声
(4)高;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可以探究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答案为:AC。(2)由图乙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图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响铃的闹钟的声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而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4)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卡片由于振动会发出声音,当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时,卡片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分析】(1)利用音叉和小球,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5.(2020八上·安徽期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   ,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选题“有关”或“无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答案】(1)反射面材料
(2)有关;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较差
(3)用灵敏仪器代替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4)大理石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1)分析实验表格数据可知,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大理石的反射效果最好,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较差。(3)由于人耳对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所以可以用用灵敏仪器代替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4)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
【分析】(1)探究反射声音和材料的关系时,只改变反射声音的材料,其它保持不变;(2)反射材料不同时,反射效果不同;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较差;(3)利用仪器代替人耳,判断反射效果更准确;(4)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对声音大小的影响不明显。
16.(2020八上·宁明期中)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⑴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⑵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前后两次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实验操作过程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⑶分析与论证:声音靠   传播到远处;
⑷写出下列情景所对应的物理知识:
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到振动。这表明;   ;
②工人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这表明   。
【答案】大;课桌(或固体);小;空气(或气体);介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2)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两张课桌紧挨时,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声音大;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效果不如固体,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声音的传播要经过空气,声音小,如下表:
实验操作过程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大 课桌(或固体)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小 空气(或气体)
⑶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①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到振动,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②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工人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