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公元前221年,秦朝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这次起义动摇了秦王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大泽乡起义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艰苦的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历史时间轴
从秦到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壹
贰
叁
肆
CONTENT
目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东汉的兴衰
两汉的文化
BC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二、汉初的经济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思考:阅读教材P20第一段话及课件材料,分析汉初的社会情况和统治者的政策
背景归纳
1.现实原因:汉初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大量逃亡;
2.历史原因:秦朝实行法家治国理念,刑罚严苛,赋役繁重
材料1: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材料2: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
材料3:汉景帝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
材料4: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休养生息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吕后、文帝、景帝执政期间,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三、汉初的政治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承秦制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三、汉初的政治
2.郡国并行制
“惩亡秦孤立之败”
稳定国家:剪除异姓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这些异姓王领地广,握有重兵,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就逐步剪除异姓王。到公元前195年,七大诸侯王只剩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
稳定国家:分封同姓王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这是因为汉高祖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所以刘邦想要依靠刘姓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刘邦虽然企图以血缘关系维系统治,但这些诸侯王过于独立与强大,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采纳晁错建议,企图削藩,却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但叛乱始终不得人心,三月后即被平定。
地方叛乱: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政权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产物
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强调的是
A.以法治国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C
2.李晓杰在《体国经野一-历代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及其所确立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朝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D
二、西汉的强盛: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政治家、文学家。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颁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设立中朝,削弱外朝(中朝外朝制)——加强皇权
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百官与豪强——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察举征辟,选拔官吏——构建官僚体系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黑社会
政治强化
【推恩令】
政治强化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大国不过十余城,
小侯不过十余里”
【中(内)朝】
政治强化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设立中朝(内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集权于皇帝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品德)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政治强化
制度利弊:
利: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工商业者
(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
经济垄断
【改革币制】
铸币制度,即禁止私铸钱币,改由官制,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由掌管上林院的水横都尉所属三官负责铸造,称为上林钱或三官钱,即五铢钱。
【盐铁官营】
即由朝廷垄断盐铁的经营权力,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铁官进行经营管理,凡是私铸铁器或煮盐的都处以重刑,并没收其货物。
经济垄断
【均输平准】
经济垄断
作用:
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进行宏观调控,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这样就把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权力收归朝廷所有。
【尊崇儒术】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
开疆拓土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
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加强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影响:
(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丝绸之路路线图
【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管汉族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有整体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利益。因此汉族是多元一体。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代,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民族大一统:汉族形成
3.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C
4.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见,刺史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了尊卑失序
C.削弱了丞相权力
D.造成了封国问题
A
5.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汉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人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据此分析汉政府的做法
A.推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目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增加政府收人加强集权
D.激化矛盾酿成七国之乱
C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材料一: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这些政策严重脱离实际,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制。
材料二:王莽废除流通已达120余年的五铢钱,盲目推行币制改革,“八年四变”,币种除金、银、龟贝外,还有铜铸的“六泉十布”共16种,换算复杂且变更频繁,严重阻碍货币流通和削弱货币信用,不但造成物价不稳定,还实际上剥夺了人民的财富。
材料三在民族关系和边疆政策上,王莽好大喜功。为了与国内已有的北海郡(国)、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以设立西海郡,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手”,高向丽改名“下句丽”。各族因此拒绝臣服新朝。面对边患,他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符合边疆,无法脱身。
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仅没有改变西汉末年以来政治腐败、经济困难的情况,反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动了化;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边疆危机加剧。
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军。
几个月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2.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刘秀重建汉朝并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
2.经济上: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奴婢;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1.政治上:①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3.文化上:重视儒学
3.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对外戚与宦官进行猛烈的抨击。触犯了宦官利益,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嫉恨,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了严厉镇压,许多“党人”及其亲属被免官甚至被杀。
东汉衰亡
思考:阅读教材P22-P23的相关内容,分析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
1、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政,东汉政治腐朽黑暗;
2、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3、水旱蝗灾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4、张角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聚集了大量信徒。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最终失败,但其严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一)、史学成就
书名:《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
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共130卷。
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评价: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
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文学、科技)
(一)、史学成就
书名:《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
内容:以本纪、表、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汉
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共100卷。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评价:语言工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后世史书
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纪传体的断代史。
(二)其他成就
1.文学成就:汉赋、乐府诗。
2.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4)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3.数学成就:
(1)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形成。
张仲景
4.造纸术(四大发明之一):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载体:
书写不便、昂贵笨重、不易推广。
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缣帛
(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
5.天文成就: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撰写专著《灵宪》。
6.农学成就:
《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经济上的大一统
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上的大一统
疆域上的大一统
民族上的大一统
东汉的兴衰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汉武盛世
两汉的文化
史学、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
东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的建立
汉初的统治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儒学独尊等
对外措施: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
B
董仲舒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该主张
A.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B.促使佛教道教广泛传播
C.使政府彻底放弃法家学说
D.导致汉代开始重文轻武
A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
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A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
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