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
“春秋五霸”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
770年~476年
公元前
475年~221年
王室衰微
周天子对列国的控制削弱
诸侯强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列国纷争
拉开了列国争雄的序幕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在繻葛击败周桓王,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特点:争霸战争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特点:兼并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国家走向统一
民族走向融合
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经济
春秋时期铁农具
农业:
铁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
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
商业中心城市涌现;
P10页史料阅读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gu)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史料阅读
被开垦
被开垦
被开垦
被开垦
井田制不断瓦解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新兴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成长起来。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
战国初年各国为富国强兵,都进行了变法活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变法运动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的使用引发连锁反应:井田制崩溃和土地私有制出现。
三大
原因
1
2
3
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
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成为社会主要阶级关系。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各国竞争的需要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掀起变法运动。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经济
社会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观点
老子观点
孔子的观点、著作
仁
德
礼
教
核心观念是“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
经
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
2
3
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朴素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思想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
百家争鸣
形成背景
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
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
4.思想文化:西周灭亡,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即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物质基础
宽松环境
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阴阳家
邹衍
意义?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崇尚逍遥自由
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五行相生相胜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01
02
03
04
01.意识形态变革
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体现。
02.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03.奠定理论基础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04.传统文化源头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意识形态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变革
井田制瓦解
阶级关系变化地主阶级崛起
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上层建筑变革
列国纷争、变法图强
小结
春秋战国
大动荡
大交融
大繁荣
大变革
大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兼并战争
私学兴起
士人壮大
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
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
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
兴修水利
工商业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练习
1.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C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C
3.《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 秦朝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C
4.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C
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A
7.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仁”和“礼”
B.“无为”
C.“兼爱”和“非攻”
D.“法治”
A
8.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D
9.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D
10.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