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公元581年,建立隋,589年统一
公元618
隋
唐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公元184年
黄巾起义
曹魏代汉
公元前22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405年
混战不休
东汉
秦
公元907
唐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分裂中孕育统一
南方
区域开发
北方
民族交融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在冲突中走向交融
隋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重建
隋唐盛世
制度的
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
多元融汇
第7课
隋唐制度
变
新
化与创
通过预习,你能说出课文中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
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
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隋炀帝
唐太宗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隋文帝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世官制
(血缘)
西周
军功授爵制
(军功)
战国
察举制
(德行)
汉代
九品中正制(
?)
魏晋南北朝
1.你已知多少种选官制度?
科举制
(?)
隋唐
时代
两汉
魏晋
隋唐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途径
弊端
德行
地方推举
1.被举荐者沽名钓誉
2.举荐官营私舞弊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地方推举
中正考评
1.成为维护士族特权
统治的工具
2.导致了士族的衰落
考试成绩
中央选拔考试
2.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新在哪?
皇帝
人才
察举制
地方大族
皇帝
人才
地方大族
九品官制
察举和九品官制下,学子们首先要获得垄断乡里的士族豪门的推荐,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科举制
皇帝
人才
身份证
不论贫富,机会均等,自由报考(工商或获罪之人除外)凭成绩高低获得做官资格
自荐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举子们可以不经地方官员和世族豪门的推荐,自己带着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材料直接去报名,只要身份证明合格即可参加考试。
破坏这种(阶级)制度的力量,要算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最大。直到......投牒自举......全国的寒畯,才真和有特权的阶级,立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公平
突破阶级限制
开放
突破资格限制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创新之处
按成绩高低取士,取决于个人努力
平等
4.有何影响?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1.天下归心,加强中央集权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公平
突破阶级限制
开放
突破资格限制
按成绩高低取士,取决于个人努力
平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2.扭转社会风气,形成重学风气
4.有何影响?
阶段
皇帝
发展的具体表现
创
立
隋文帝
隋炀帝
完
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3.被统治者接受并不断完善发展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公平
突破阶级限制
开放
突破资格限制
按成绩高低取士,取决于个人努力
平等
4.有何影响?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唐代诗人孟郊,父亲只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后往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经三次应试,孟郊得以进士登第,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被授任溧阳县尉等职。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多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弟子李洞屡考不中,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4.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
5.扩大了统治基础
公平
突破阶级限制
开放
突破资格限制
按成绩高低取士,取决于个人努力
平等
4.有何影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6.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消极影响:
1.
逐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阻碍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不超过儒家经义的范畴,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4.有何影响?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因为公平,科举虽废,考试犹存
影响海外
影响现在
一、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回忆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政府架构各属于哪个时期?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
东汉时期尚书台
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三省制
二、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尚书台
尚衣
尚席
尚浴
尚书
尚食
尚冠
三公九卿制
法曹
决曹
兵曹
金曹
尉曹
贼曹
仓曹
黄阁
东曹
词曹
户曹
奏曹
西曹
皇室
政府
1.两个政府,职权划分不明
2.政府不仅负责国家大事,也要负责皇帝的私事
3.皇帝名义上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却要收到丞相的制约
皇权至上
皇权独尊
皇位世袭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每部辖官4个司共24个司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提交上奏
同意后
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通过
执
行
草诏
审议
阅读课文思考:
1.三省分工如何?
2.三省如何运作?
3.三省长官的地位如何?
4.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
5.有何特点?
6.有何影响?
都是宰相
政事堂
(中书门下)
特点:制度化、法制化
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历代沿用
二、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每部辖官4个司共24个司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提交上奏
同意后
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通过
执
行
草诏
审议
政事堂
(中书门下)
三省六部制下
1.政权中心转移到政府,明确了政府的职责
2.皇帝的最后决策权被纳入政务运行程序,明确了皇帝的权限
3.皇帝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君主专制加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二、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新在哪?
科学规范
二、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综观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唐初的宰相制度无论比起前后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就是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贞观政治的开明程度可以说是最高的,也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
——王觉仁《大唐兴亡三百年》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民众的义务: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粮食、布帛
人头税
田亩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赋+役”
轻徭薄赋、赋役繁重
三、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土地制度:
屯田制
赋税制度
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魏晋时期
土地制度:
均田制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度
唐朝初期
土地制度:均田制
赋税制度:租调制
北魏时期
三、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以下各时期的赋税制度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
1.实行均田制,农民获得授田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
2.以人丁为主,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初
田亩税(租):粮食
人头税(调):帛或布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1.唐初实行的以庸代役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确保赋税收入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2.唐初的租庸调制
2.唐初租庸调制的特点?
1.以男丁为主
2.税多而杂
3.必须加强对人丁的控制
三、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1.均田制遭到破坏
2.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3.政府收入减少,财政困难
3.两税法的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
亩缴纳地税
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3.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行商收税
5.量入为出
三、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两税法的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
3.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新在哪?
两税法的实行打破了一贯的平均地权、还授田亩的做法,在实际上放弃了均田制,承认了土地的自由买卖。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徙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
自
由
经
济
两税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从宏观上看,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项"变法"或"改制",具有强烈的革新意识和进步意义。........必须指出的是,当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学者亚当·斯密在十八世纪末年提出这些进步的近代财政原理和租税原则时,曾经轰动一时,并成为后代财政学之经典学说,但和中国唐朝的杨炎在公元780
年所倡议的两税法相比,在时间上却迟了一千多年。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肯定两税法的前瞻性与进步性。
——李志贤《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
评价两税法
三、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
选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三省六部制科学规范
赋税制的变化与创新
课堂小结
九品中正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
公平开放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走向自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