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0级高二上入学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D
D
A
D
D
C
C
D
C
B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C
B
A
D
D
A
C
D
A
C
A
C
B
31.【示例】 观点:儒学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讨论:该观点揭示了儒学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但是忽视儒学的积极作用,具有片面性。
阐释:儒学对社会发展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儒家强调以农为本,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长期以来压抑和束缚了人性;儒家强调君权至上,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这些都不利于古代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古代社会也有积极影响。孔孟提倡“仁政”,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儒家的“农本商末”思想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封建统治,建立大一统国家起到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应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应该将其置于古代社会不同时期去具体分析,这才符合唯物史观。
【参考答案】
(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道德教化。(6分)
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与稳定。(4分)
(2)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4分)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6分)
(3)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4分)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4分)凉山州西昌天立高2020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考试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在答卷上;
3.考生须将选择题部分用2B铅笔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部分填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2分/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2.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经济形态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2015年7月8日,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该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
)
A.
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
C.
这18户农民已经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以进行土地买卖
D.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4.“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摘自《大公报》1907年2月3日。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最能说明( )
A.
新政在礼仪方面的某些变革有效改变了社会风气
B.
封建官员提倡新政只是做样子,内心无意推行
C.
巡警为公职人员,仍需务必遵守公务礼仪规范要求
D.
新政虽促进社会革新,但观念的变革是渐进的
5.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
)
A.
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
B.
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
C.
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
D.
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
6.二战后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的比重
B.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7.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8.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
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括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
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
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9.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
人的平等权利
B.
人的善良本性
C.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
人的自由权利
10.《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1.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
A.
墨家主张节俭
B.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
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
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14.《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
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
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
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15.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皇帝颁布“罪己诏”是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16.朱熹说:“非礼勿视,便是天理;非礼而视,便是人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心即理也
B.
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
理是万物本原
D.
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17.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
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
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
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
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18.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
B.妇女地位低下
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
D.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19.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
A.“知行合一”
B.“人人同具良知”
C.“格物致知”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20.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21.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22.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3.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24.2013年,被誉为中国“第五发明”的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一: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运算方法)
材料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
关于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
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
B.
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
C.
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际的运用价值
D.
材料二是艺术品,不足为证
25.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26.宋人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这反映出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受到( )
A.
佛、道思想的影响
B.
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
C.
新儒学反专制思想的影响
D.
文化专制强化的影响
27.明清时期,宫廷舞蹈开始趋于衰落,而民间舞蹈却十分兴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是()
A.
是否为帝王歌功颂德
B.
是否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C.
是否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D.
是否在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
28.《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品都是(
)
A.
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B.
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
C.
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
D.
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
29.明清时期,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小说蓬勃兴起并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
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30.《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
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B.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C.
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
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1题12分,32题28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在中国存续了2000多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今天,人们在儒学对中国古往今来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的认为儒学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十大弊端:一是个人崇拜,二是任人惟亲,三是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四是官僚主义,五是论资排辈,六是明哲保身,七是重人治轻法治,八是轻视发展经济,九是否定人的物质利益原则,十是权利集中。有的认为儒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而能保持、延续并发扬光大与儒学思想结构的长处不无关系。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讨论并阐释。(要求:讨论可肯定、否定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阐述要运用史实,史论结合。)
32.(28分)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10分)
(3)材料四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8分)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