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教案(4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教案(4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0 13:51:29

文档简介

杜陵叟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二、从诗歌中人称的变化体会诗人愤激的情感。
  三、体悟传统文化中的君民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白居易《杜陵叟》中社会批判性及其现实主义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白居易《杜陵叟》“双簧戏”的批判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最近习大大用典中有这么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意思是说,不论官职大小,官员必须对老百姓负责。但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当官者不仅不为百姓做主,还想方设法搜刮百姓,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这样典型的作品——白居易的《杜陵叟》。
二、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表现了杜陵叟怎样的处境,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处境一:天灾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农民之痛苦。
处境二:人祸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写出官吏们横行霸道。
四、思考探究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彩有何不同?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明确: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的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五、知识链接: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灾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此乃历代统治阶级习惯上演的双簧戏。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白麻纸上书德音,昨日里胥方到门
典桑卖地纳官租。之后
虚受吾君蠲免恩
十家租税九家毕。
讽刺:君恩虚伪
双簧戏
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得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南宋范成大《后催租行》
六、小结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七、比较阅读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请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杜陵叟》与《观刈麦》的不同之处。
明确:手法:前者主要是直抒胸臆,后者主要是对比(官吏的不劳而获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
情感:前者是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愤慨之情;后者主要是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扩展延伸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都说人心换人心,别人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别人。如果君王不关心臣子,不礼遇人才,脑子里整天琢磨自己的利益,却要求臣子尽忠奉献,为朝廷尽职尽责,这能实现吗?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君与民关系的体现有力。
君视臣如股肱,则臣事君如元首;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君爱人如赤子,则人爱君如父母;君视人如土芥,则人视君如冦雠。(白居易《使臣尽忠人爱上》)
九、作业
1背诵《杜陵叟》;
2完成《世纪金榜》P33
PAGE
-
3
-花非花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形象和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用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如同后代的小令,后人也以诗题作为词调——诗似小词。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二、讲解
似花非花
花虽美却短暂易逝
似雾非雾
雾朦胧,捉摸不定,难持长久。
来如春梦非春梦
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
去似朝云非朝云
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不知的喻体,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迷,使诗的意境也蒙上的一层“朦胧”的色彩。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三、艺术鉴赏
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
例如: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O(∩_∩)O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连续性
本诗把此物比作花、雾、春梦、朝云。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体,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使形象更加生动。
诗词中许多诗都善用博喻: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古诗十九首》
用南箕、北斗、牵牛先进星象作比,喻“虚名复何益”。
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闲愁”。
四、探究情感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你认为本诗的本体是什么?
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
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
《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
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
“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小结本诗情感:
悼亡之作。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感伤身世之作。
为妓女而作。
……
PAGE
-
3
-轻肥
白居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技能目标:1、把握文中宦官的人物形象:骄横跋扈,生活优越,位高权重,生活奢靡
2、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对比
3、把握文章主旨:对宦官骄奢的痛恨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宦官的讽刺和痛恨之情
教学重点:表现手法的分析及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背《钱塘湖春行》,回忆白居易作品风格。
二、复习作者知识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名,
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提出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轻肥》是白居易代表作,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题目一作《江南早》。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从公元806年到820年,一共十五年,白居易于元和三年(公元808)任左拾遗,也就是他在上面所说的谏官,他在任左拾遗时看到当时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些不便于在朝堂上议论,就写成了“一悲吟一事”的《秦中吟》。后因为被指为“越职言事”贬谪为江州司马。
题解:轻肥,选择《论语》“乘肥马,衣轻裘。”代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三、朗读课文,消除错误字音。
绂:fú
绶:shòu
樽罍:zūn
léi
酝:yùn
衢qú擘:bāi
擘:bò
脍:kuài
刽:guì
市侩:kuài
四、整体感知:
1.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总结:(1~8)写赴宴之情景;(9~14)写宴会时候的场面;(15~16)写人民疾苦。
2.文中内臣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做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塑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神态—骄,
交通工具---肥马,衣着---朱绂,紫绶
总结:人物形象:
骄横跋扈,生活优越,位高权重,生活奢靡。
3.文章第二部分宴会场面从哪些方面进行的描写?突出宴会什么特点?
总结
:宴会非常的丰盛:九酝,八珍
洞庭橘
天池鳞(铺张);而且做工讲究:


(来自洞庭湖的水果洗好,掰好供吃,大海的鱼切的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且从内臣们酒足饭饱后的神态也从侧面证明宴会的奢靡。
4.文中上部分写内臣的骄奢,最后两句写人民的疾苦,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
表现手法+运用阐释+表达效果)
总结:这是对比的表现手法,作者将内臣的骄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内臣的讽刺及其骄奢生活的痛恨,并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五、课外拓展,习题巩固: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是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主题?
答:对比手法,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贵族的不满和对劳苦民众的同情

六、板书设计

轻肥
赴宴(骄)
表现手法:对比
宴会(奢)
思想感情:对内臣骄奢淫逸生活的痛恨
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深的同情
人民生活(惨)
PAGE
-
3
-问刘十九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课前预习资料,背诵关于酒的诗句,并能够归纳出常见审美内涵;
2.
学生通过写作小文段,描述心中的白居易;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已经学过的鉴赏知识,并综合应用到分析鉴赏中;
4.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酒这个意象在不同诗歌中内涵;
5.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并总结酒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程标准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考试大纲描述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
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内容分析
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有必要根据所具备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按照相关的课程目标开设选修课。
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
环节一、激趣,导入——走近白居易
学生心中的白居易,每组派代表,展示所写片段(学生课前完成,摘录了部分学生写的内容)。
生1:他,挥毫洒墨而写下无数佳作;他,不受重用而壮志难酬;他,关系百姓疾苦为民请命;他就是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他的讽喻诗,为民生疾苦疾呼;他的感伤诗,叹尽“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
生2:他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作品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我更欣赏他内心中始终能坚守的那一份平静和闲适。
生3:白乐天,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说诗歌创作不能“无病呻吟”,应该“有一说一”,于是他的诗既无铺陈排比,也无典故堆砌,读起来甚至连注释都不需要,通常一遍就能懂大意。
(教师展示下水片段)他是儒家熏染出来的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坚韧如芦苇。他也是佛家坚守内心的弟子,风雨来袭从不畏惧。他更是琴酒山月里的文人和诗人,一支笔,一壶酒,一轮明月,一把残琴,就这样豁然地走进了青石,带着几分桀骜,也带着几分从容。
教师总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诗歌琴酒乐其志”(白居易给自己的墓志铭)
推荐阅读:毛妍君(西安交大副教授)《白居易闲适诗研究》
推荐观赏:莫砺锋
(南京大学教授)《百家讲坛》(白居易专辑)
环节二、《问刘十九》赏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考纲》中,诗歌鉴赏部分,明确考查的四个角度分别是

2.小组讨论,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进行鉴赏,并派代表发言。
1.情境交融,室内:围炉而坐,持书而待;室外:天幕低垂,层云堆积,朔风大起,残叶落地,雪花将至;忽然,一袭青衫,漫吟而至,围炉夜话,畅叙旧情。邀得真诚,来的高兴,一醉方休。
2.诗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宜人,真情比酒浓。语浅情深,大雪小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
口语入诗尾,空灵摇曳,余音袅袅,给人无限想象空间。语言浅显易懂,最后一句,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信手拈来,都成妙章,诗家三昧,如是如是”
这首诗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本课所选的《轻肥》《杜陵叟》是典型;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如诗人步入仕途不久所作、列在白集“闲适”第一篇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一诗,即表现出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诗末四句这样写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另一首作于盩屋尉时的《官舍小亭闲望》也有类似的诗句:“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环节三、对比鉴赏阅读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同是饮酒,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环节四、飞花令
“酒”作为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关于酒的诗歌也很多。每组派代表参加,轮流说出带“酒”的诗句,回答不出的,淘汰。
环节五、教师总结
我们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也背过《琵琶行》,年少的我们,也许并不会太细化简浅通透的词句,总以为繁复绮丽,才是姹紫嫣红的繁花。总要行走过岁月的沧桑,时光的尘埃,才懂得,平淡也是一种美,无惊无喜,寻常无奇,却始终如一,清淡而悠远,才当真愿意去领悟那平淡词句里的纯粹。
环节六、课堂检测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
这首诗的首句也写作“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觉得哪句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去友人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人在诗中是如何体现这种感悟的呢?
  (1)原诗中的更贴切。原诗中的“花时同醉”与后面的“醉折花枝”前后呼应,而且“花”与“醉”两字在两句中重复使用,相映成趣,更显其妙。从首句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后面便无法展开转折。而如果是春愁已因花因醉而破,那么后面“忽忆”两字的陡转,则使整首诗显得波澜起伏。(2)这首诗在章法上,首句“起”,次句“承”,第三句“转”。诗人先借花引出“春愁”,可谓触景生情,随后写因花因酒已破春愁,为下面埋下伏笔,然后在第三句陡转,引出“春愁”的原因,第四句中“计程”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殷切关怀,于平淡之中显深情,对友人的真情实意缓缓流露在字里行间,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的感觉。
【课前预习案】(横线部分挖空,学生完成默写)
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和酒文化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特别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以至于我国古代的“酒诗”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  
  一、借酒寄托诗人的豪迈性情。
  刘禹锡以酒激壮志,抒豪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足见其豪放心魄。
同在密州,苏轼曾于丙辰中秋欢饮大醉后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饮酒赏月,表现了词人心胸旷远、超脱开朗的性情。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游览溪亭,饮酒观景,以至于“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此乃洒脱豪放、率性直爽之女流也。
 二、借酒寄托诗人的离愁别绪。
  古人常是以酒赠别,把离别的浓浓感伤融于酒中,以此作为预祝远行之人的饯别方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捧在手上的哪里是酒?分明是对即将远离的友人的牵挂与不舍;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入腹中的哪里是酒?分明是主人对挚友的担忧与祝福,多饮几杯吧,以抵御遥远路途上的寒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一饮而尽,别意更浓,此番离愁别绪,酒何以堪?
 三、借酒寄托诗人的思念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与亲人、朋友分别后,诗人则继离愁之后又生离散之孤独和思念之苦痛。
  又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离家千万里,归期无望,对家乡的想念,全付诸此樽浊酒。也许,浊酒的强劲可以冲淡范仲淹对家的思念,亦或醉后才是归期。
  他的另一首词则把思乡之浓烈又向前推进一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这两句诗中说自己愁绪满怀无法排遣,只好借酒浇愁,其实酒又何尝能真的浇愁,结果又反而化作了相思的眼泪。既抒写了思乡之情,又反映了浇愁之酒化作相思之泪的深重相思之苦。
  借酒把思念之情推向极致的倒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不要以为饮酒赏菊就可以解忧,你看那西风卷动帘脚,露出个人来比菊花还瘦。以秋日菊花喻人之消瘦,把词人日夜思念丈夫的悲苦愁情抒发得如此深重。
 四、借酒寄托故友重逢的喜悦之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相聚,小酌几杯,倾吐衷肠,岂不乐哉!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推杯把盏,开怀畅饮,共叙友情,何等惬意!
  诗人杜甫于战乱之际回到老家羌村探问。“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羌村三首》)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盛情淳厚。
  古代诗人喜爱田园风光,对喝酒留客庆丰年的淳朴民风、民俗尤为欣赏。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一壶腊酒,承载着几多欢喜,几多盛情。此刻,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
  五、借酒寄托诗人的人生失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的《短
 歌行》很经典地诠释了酒对于失意的人的重大意义。
  “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青年时期才情万丈,却仕途不顺,不能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面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盛宴,依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以强烈的反差,将诗人彷徨、苦闷的情绪展露无遗。
  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又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在这时就成了诗人抚慰失意人生的良药。
  诗人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欲摆脱理想幻灭的苦闷,唯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欲忘却惨淡的人生,唯有“醉卧沙场”(王翰《凉州词》)。而后,他们或许会惊问“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们总是无计可施,只有用酒麻醉自己,暂时徜徉于快意人生里。看起来,酒并没有化解诗人们的愁绪,酒依然是失意人生的象征。可是,除了酒,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六、借酒寄托诗人的愤世嫉俗。
  诗人写“酒”,有时也流露出对上层社会、上层人物的讽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酒家”就是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晚唐腐朽社会的缩影,委婉表达了诗人杜牧对晚唐社会的讽刺。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中写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表达了对腐朽唐王朝的一腔忧愤和控诉。
[课外拓展阅读]
浅说古诗中酒意象及其文化的赏析
作者:


  鉴赏古代诗歌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是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学生很难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文化的真正含义。本文就从“醉酒文化”谈起,以期抛砖引玉,为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做些尝试。
  古人缘情而饮酒,盏中起诗情。饮酒成了营造气氛,宣泄心情,愉悦身心、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酒文化源头本真
  酒与诗歌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在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写到酒的就有30篇。其中《小雅·宾之初筵》可谓代表,其是最早、最完整的写饮酒和饮酒场面的诗篇。全诗共五章,生动地讲述了周王朝贵族饮酒直至醉酒的完整过程,第三章更是全篇的高潮,那些宾客由起初的“温温其恭”、“威仪幡幡”,再到醉酒后的威仪尽失,甚至开始翩翩起舞。酒捣碎了他们身上道貌岸然的外壳,揭露了他们轻薄而粗鄙的本性。从诗歌鉴赏的主题看,诗中描述了酒作用形成的进程,又形象地记录了酒作用下,人的理性、本性的变化,进入物我两忘状态的饮酒者酣畅感情表达的过程。清人方玉润说:“三章描摹客失仪状,可谓穷形尽相。”(《诗经原始》卷十二),陈子展先生说:“《宾之初筵》是刺统治阶级饮酒无度,失仪败德的诗。”
  醉酒文化的另一个源头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屈原,屈原因内心郁结,几乎诗歌处处有酒。他的“酒神式”的艺术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在《招魂》中。诗中极力描写了楚国之酒的甘美:“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如玉般晶莹的美酒掺和着蜂蜜,斟满杯盏供人享用;“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酒糟中产出的美酒如再冰冻,便更醇厚可口,使人遍体凉爽;“美人既醉,朱颜酡些”——美人喝醉之后,红扑扑的脸庞更添妩媚。而《九歌东君》中有一句“援北斗兮酌桂浆”,意思是说用北斗星作杯盏,畅饮桂花美酒,一醉方休,来欢庆太阳神的胜利。这是何等的气势!
  二、纵情一醉性嗜酒
  “竹林七贤”中阮籍为了逃避与司马氏联姻而故意纵酒潇洒的一醉,嵇康“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以及“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的刘伶之醉,无不体现出魏晋文人那洒脱愤世的浓郁色彩。陶潜现存142篇文章中就有56篇写到了酒,真是“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陶潜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性嗜酒”,做官也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与妻子争吵。他把头上的葛巾拿来漉酒,然后又戴上,“若复不快饮,空复头上巾”。常常“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常将自制的酒壶挂在院中的松树枝头,依树眺望着远方。可见,陶潜虽常醉酒,却不改自己卓然不群的人生志向。每至秋深,他都要将带着露珠的秋菊采来泡酒,并取名为“忘忧物”。陶潜喜欢醉酒,独饮的是寂寞,共饮的是欢愉。虽他常饮常醉,但是这恰恰奠定了他田园诗人的美名。
  三、诗酒狂客竞风流
  盛唐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诗仙”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170多首。在《将进酒》中他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酣之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醉酒之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何等的豪情!在《侠客行》中他塑造了一个豪爽的侠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当三杯五盏饮下,一个醉态的侠客便栩栩如生地出现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醉态的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酒的李白,醉得洒脱、豪放、可爱。
  到了北宋,范仲淹醉酒后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醉酒后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醉酒后是“拟把疏狂图一醉”,苏轼醉酒后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醉后写下了“浓睡不消残酒”,写尽了诗酒飘零,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报国激情,借酒力以抒发,辛弃疾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带着英雄豪气的醉酒,使得他在爱国之外又多了些铁骨侠气,多了一些洒脱风流。而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直为人称道,好在何处?因为昨夜醉酒了,但偏不写醉酒,这是有讲究的。前文有一句“对长亭晚”,说明昨晚就开始喝酒,此处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醉了多久,何种原因让读者醉酒。而“晓风残月”则告诉我们诗人醉了一夜,天亦微亮。“酒醒何处”说明醉酒之深,诗人已经不知道身在何处了,“杨柳岸”则暗示了诗人是随意倒下的,大醉到不觉得夜寒了。由此可见诗人的任性自然,感情强烈。
  金元以降,诗歌中的酒文化依然保留,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酒意象呈现着诗人的不同情感内涵和多样美学意蕴;但是醉酒的佳作已经少见得多。
酒对于诗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诗中有酒,酒中亦有诗。醉酒文化既可看出文人的高雅生活情调,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洒脱、多情与豪放,还有一种对命途不顺时的无奈与思索。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