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白居易
讽喻诗特点:
1.“一吟悲一事”,每首诗都只就一个社会问题进行讽諭。
2.善于选择典型人物与事件,刻画生动,还善于使用对比,比兴等修辞手法。
3.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4.议论大多能切中要害,极有锋芒,画龙点睛地突出了全诗的中心内容,多置于结尾。
灾情严重
官吏剥削
百姓愤怒
皇帝减税
文意结构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彩有何不同?
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
。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十家租税九家毕。
白麻书上书德音
昨日里胥方到门
君恩虚假伪善
白居易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新酒
红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总结: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案?: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案: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共14张PPT)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借用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如同后代的小令,后人也以诗题作为词调——诗似小词。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似花非花
似雾非雾
来如春梦非春梦
去似朝云非朝云
花虽美却短暂易逝
雾朦胧,捉摸不定,难持长久。
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
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比喻
博喻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不知的喻体,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迷,使诗的意境也蒙上的一层“朦胧”的色彩。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O(∩_∩)O
O(∩_∩)O
O(∩_∩)O
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
例如: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O(∩_∩)O
本诗把此物比作花、雾、春梦、朝云。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体,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使形象更加生动。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连续性
诗词中许多诗都善用博喻:
南箕北有斗,
牵牛不负轭。
《古诗十九首》
借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用南箕、北斗、牵
牛先进星象作比,
喻“虚名复何益”。
用烟草、风絮、梅雨等
景象作比,喻“闲愁”。
O(∩_∩)O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你认为本诗的本体是什么?
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
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
《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
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
“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你认为本诗的本体是什么?
悼亡之作。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感伤身世之作。
为妓女而作。
……
《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6分)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已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及惋惜之情。(2)作者采用了博喻手法。(1)将这种美好的事物比喻成花、雾、春梦、朝云,似是而非,捉摸不定,虽美却又短暂,容易幻灭,由此,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让人禁不住追念,深感惋惜。(2)诗歌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体,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使形象更加生动。(1)(共28张PPT)
认识白居易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文学创作:白居易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
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是白诗中的精华。他的近3
000首诗歌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
《秦中吟.
轻肥》
《轻肥》是白居易代表作,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题目一作《江南旱》。
自序“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轻
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1.自由阅读诗歌,解决字音障碍。
2.理解诗歌内容。
作品译文
(那些人)意气骄纵,行满整条道路,所骑的马油光锃亮,竟可以照得见细小的灰尘。(诗人)借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他们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夸扬着要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海中的鱼作肉。
他们在肴饱之时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轻
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
第三层:写广大人民的疾苦。
思考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满”、“照”、“皆”、“或”、“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阅读诗歌,思考:
诗歌写了几个对象?
描写了什么画面?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象
宦官
百姓
骄
奢
满
照
皆
夸
如云
(飞扬跋扈)
溢
罗
擘
脍切
(豪华奢侈)
人吃人
宦官行乐图
江南旱灾图
对比
作者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先写:
骄
照
后点:
内臣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
皆
或
夸
如云
骄的原因:大权在握,怎能不骄。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令人触目惊心。
讽刺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再揭:
再写:
思考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作者用了铺张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
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
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揭露:宦官、权贵之间互相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表现主题作准备。
思考3: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
《秦中吟》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请结合本诗分析此特点。
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
前文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结构梳理:
前八句:内臣之骄→
痛恨
中六句:宴会之奢→
最后两句:百姓之苦→同情
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写宦官的骄奢情景并与江南旱灾作对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合作探究:
请赏析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诗歌答题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点手法+析手法+明效果
请赏析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步骤一)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步骤二)诗中把宦官、权贵们互相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与百姓惨不忍睹的悲惨处境作对比。
(步骤三)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表现对宦官的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碳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啻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参考答案
语言都通俗易懂,只是《轻肥》多描写,多对偶句,《卖炭翁》着重叙述,多散句。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寓情感于叙事描写中,不直接抒情、议论。《轻肥》运用对比,卒章显志;《卖炭翁》运用陪衬和反衬。
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对比、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视角变化(远近高低等)、比兴、赋(铺陈)、白描、双关、对写、联想、想象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互文、对偶等。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融情于景,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共10张PPT)
白居易的酒与闲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写小文段,能描述心中的白居易;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鉴赏诗歌的形象、情感、手法和语言。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鉴别酒的不同审美内涵;
学生通过飞花令的游戏,能准确背诵已经学过的相关诗歌
;
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材料,能够概括酒在诗歌中的常见审美内涵;
一、走近白居易
他是儒家熏染出来的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坚韧如芦苇。他也是佛家坚守内心的弟子,风雨来袭从不畏惧。他更是琴酒山月里的文人和诗人,一支笔,一壶酒,一轮明月,一把残琴,就这样豁然地走进了青史,带着几分桀骜,也带着几分从容。
“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诗歌琴酒乐其志”。
《白氏长庆集》所收诗,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共2800余首。
白居易《寄唐生》:“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赠元稹》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二、《问刘十九》
1.形象
2.情感
3.技巧
4.语言
小组讨论,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进行鉴赏。
三、对比阅读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同是饮酒,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飞花令
以“酒”为关键词,“飞花令”,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
五、“酒”在诗歌中的常见审美内涵归纳;
1.借酒寄托诗人的豪迈性情。
2.
借酒寄托诗人的离愁别绪。
3.借酒寄托诗人的思念情怀。
4.借酒寄托故友重逢的喜悦之情。
5.借酒寄托诗人的人生失意。
6.借酒寄托诗人的愤世嫉俗。
六、课堂检测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这首诗的首句也写作“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觉得哪句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去友人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人在诗中是如何体现这种感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