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练习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练习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10 13: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端午时节粽飘香,用分子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发生了分解
D.分子不断运动
2.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都在不断运动
C.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分子由原子构成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5.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氧气
B.过氧化氢
C.水
D.二氧化硫
6.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气在化学反应中破坏成氢分子
C.聚集过程一定属于物理变化
D.分解和结合过程电子总数不发生改变
7.下列生活现象不能用微粒性质解释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电灯通电发光
C.湿衣服在太阳下更易晾干
D.金属热胀冷缩
8.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气.这说明了(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9.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天问一号的发射任务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承担,主体推进剂采用液氢、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10.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11.如图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二、解答题
12.(3分)请解释下列问题。
(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为水分子提供能量;请你描述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间隔、作用力的变化情况: 
 。
(2)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将10毫升水与10毫升酒精混合后,所得液体的体积
 
 20毫升(填“等于”、“大于”“小于”);原因是: 
 。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13.(3分)用下列物质的序号镇空。如图所示,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的一个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图
 
 (填字母,下同)可用来表示水这种物质;
(3)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14.(3分)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1)用仪器X吸取浓氨水,滴在棉花上,X的名称是 
 。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试液由 
 顺序先后变成 
 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其作用是 
 。
(4)张华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
15.(3分)如图为工业制取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的
 
 不同。
(3)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是
 
 。
(4)分别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写出氮气和氧气的相同点:宏观
 
 、微观
 
 ,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
 
 ,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16.(3分)在相同条件下,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度越快。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图1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微粒的基本性质之一是 
 。
(2)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与用玻璃棒做实验(如图1所示装置)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
(3)图3实验产生的白烟离浓盐酸较近原因是 
 。
17.(3分)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低时,除了要求被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
 
 相同,实验现象是
 
 。
(2)实验二的实验过程中,如果红磷熄灭立即打开弹簧夹,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小”,“不变”或“偏大”)。
(3)实验三中,烧杯
 
 (填序号)中溶液变红,此实验说明
 
 。
18.(3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已知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中,溶液显红色)。
图1所示实验中,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分子 
 。但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操作如图2。
①向B、C、E
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②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4)小婷认为还需要加对比实验,验证水是否参加反应,是否对实验造成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3分)端午时节粽飘香,用分子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发生了分解
D.分子不断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飘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3分)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3分)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都在不断运动
C.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析】A、根据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考虑;
B、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考虑;
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考虑;
D、根据分子的构成考虑。
【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说法不正确;
B、分子和原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说法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3分)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分析】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考虑本题。
【解答】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3分)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氧气
B.过氧化氢
C.水
D.二氧化硫
【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3分)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气在化学反应中破坏成氢分子
C.聚集过程一定属于物理变化
D.分解和结合过程电子总数不发生改变
【分析】根据由图示可知: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由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气分子;分子的构成;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等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故正确;
B、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在化学反应中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故错误;
C、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正确。
D、分解和结合过程电子总数不发生改变,故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7.(3分)下列生活现象不能用微粒性质解释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电灯通电发光
C.湿衣服在太阳下更易晾干
D.金属热胀冷缩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能用微粒性质解释,故选项错误。
B、电灯通电发光,是因为灯丝通电后发热而发光,不能用微粒性质解释,故选项正确。
C、湿衣服在太阳下更易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能用微粒性质解释,故选项错误。
D、金属热胀冷缩,是因为金属原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能用微粒性质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3分)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气.这说明了(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错误。
B、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是分子质量很小,故选项错误。
C、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是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错误。
D、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3分)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天问一号的发射任务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承担,主体推进剂采用液氢、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液氧变成气态氧时,需要吸收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氢分子、氧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3分)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水分子在不同状态时的性质以及间隔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
【解答】解:A、①是水蒸气状态,③是冰的状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正确;
B、在状态①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状态②,错误;
C、无论物质处于何种状态,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状态③的水分子处于固态,在固定的位置震动,错误;
D、①→②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3分)如图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解答】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分子的运动快,温度低时,分子的运动慢,故当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的溶液变成了红色,因此可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二、解答题
12.(3分)请解释下列问题。
(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太阳 为水分子提供能量;请你描述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间隔、作用力的变化情况: 水分子的能量增加,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小 。
(2)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将10毫升水与10毫升酒精混合后,所得液体的体积
 小于 20毫升(填“等于”、“大于”“小于”);原因是: 分子之间有间隔 。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分子具有不同性质 。
【分析】(1)根据太阳能为水的三态变化提供能量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进行分析;
(3)根据茉莉香气和檀木香气的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解:(1)天然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实现三态变化,水分子吸收太阳能后能量增加,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小,故填:太阳;水分子的能量增加,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小;
(2)由于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种分子之间间隔不同,将10毫升水与10毫升酒精混合后,所得液体的体积小于20毫升,故填:小于;分子之间有间隔;
(3)由于性质决定用途,茉莉香气和檀木香气气味不同,用途不同,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分子具有不同性质。
【点评】利用分子的性质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3.(3分)用下列物质的序号镇空。如图所示,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的一个分子由
 3 个原子构成;
(2)图
 C (填字母,下同)可用来表示水这种物质;
(3)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BD 。
【分析】(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2)根据水分子的结构来分析;
(3)根据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微观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图A表示的一个分子3个原子构成;故填:3;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图C可用来表示水这种物质;故填:C;
(3)图A和图C所示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均属于纯净物;图B和图D所示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均属于混合物;故填:B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4.(3分)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1)用仪器X吸取浓氨水,滴在棉花上,X的名称是 胶头滴管 。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试液由 CBA 顺序先后变成 红 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在不断地运动 ,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 浓氨水 具有挥发性。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其作用是 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
(4)张华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
【分析】(1)根据在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常用胶头滴管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起衬托作用,使现象更明显进行分析;
(4)根据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所以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常用胶头滴管;
(2)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先后顺序为:CBA,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滴加了浓氨水的脱脂棉没有变红色而是试管内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变红色,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3)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4)做实验时,如果试管内没有变化,而试管口塞的棉花却变成红色,则可能是把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故答案为:(1)胶头滴管;
(2)CBA,红,在不断地运动,浓氨水;
(3)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4)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掌握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理解微粒观点的应用。
15.(3分)如图为工业制取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空气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的
 沸点 不同。
(3)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是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
(4)分别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写出氮气和氧气的相同点:宏观
 都是气体 、微观
 都是由分子构成 ,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
 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
【分析】(1)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来分析;
(4)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故填:21%;混合物;
(2)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故填:沸点;
(3)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4)在宏观上看,氮气和氧气都是气体,微观上都是分子构成的;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如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氮分子和氧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故填:都是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分子构成不同。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6.(3分)在相同条件下,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度越快。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图1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微粒的基本性质之一是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2)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与用玻璃棒做实验(如图1所示装置)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能防止污染空气 。
(3)图3实验产生的白烟离浓盐酸较近原因是 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慢、氨气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 。
【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回答;
(2)根据装置的特点、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3)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速率与温度和微观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关。
【解答】解:(1)根据观察到有白烟产生,是因为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遇到一起生成氯化铵固体,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挥发性,能会发出刺激性气味,污染环境,图3是密封装置,能防止污染空气;
(3)产生的白烟离浓盐酸的烧杯比较近,原因是: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慢、氨气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
故答案是:(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能防止污染空气;
(3)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慢、氨气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
【点评】了解反应装置的特点并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解答,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7.(3分)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低时,除了要求被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
 滴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滴数 相同,实验现象是
 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几乎不变浑浊 。
(2)实验二的实验过程中,如果红磷熄灭立即打开弹簧夹,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小 (“偏小”,“不变”或“偏大”)。
(3)实验三中,烧杯
 ② (填序号)中溶液变红,此实验说明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2)根据红磷燃烧放热进行分析;
(3)根据氨分子运动及酚酞遇碱变红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控制变量法还需要滴加澄清石灰水的滴数相同;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澄清石灰水越易变浑浊,故填:滴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滴数;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几乎不变浑浊;
(2)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温度升高,气压变大,若立即打开弹簧夹,与外界大气压压差小,测量值偏小,故填:偏小;
(3)浓氨水中氨分子运动,进入②烧杯中,与水结合生成碱性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②;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点评】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探究方法之一。
18.(3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已知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中,溶液显红色)。
图1所示实验中,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 ,此实验说明分子 不断地运动 。但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操作如图2。
①向B、C、E
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②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酚酞溶液后变红,C试管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对比或对照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分子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能够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
(4)小婷认为还需要加对比实验,验证水是否参加反应,是否对实验造成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
【分析】(1)根据碱能使酚酞变红进行解答;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解答;
②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能使酚酞变红,来探究分子运动的性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等知识进行解答;
【分析讨论】
(1)图2中装置B和装置E起对比或对照作用;
(2)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改装前装置不密封,改装后装置密封等进行分析;
(4)根据酚酞溶液中本身就含有水进行分析;
【解答】(1)氨水呈碱性性,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是酚酞变红,故填: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不断地运动;
②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观察到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酚酞溶液后变红;水显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C试管中酚酞溶液不变色;故填: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酚酞溶液后变红,C试管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分析讨论】
(1)图2中装置B和装置E起对比或对照作用,故填:进行对比或对照;
(2)装置D在热水中和装置B温度不同,所以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速率的差异。故填:分子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改装前装置不密封,挥发出的氨气会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改进后的实验时密封装置,能够防止氨气会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并且装置D在热水中,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速率的差异。故填: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能够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装置E中时酚酞溶液,溶液中溶剂就是水,酚酞溶液无色,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错误;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