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单元备课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单元备课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0 13: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单元备课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单元主题:生命的诗意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品味,增强文化自信。
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甘愿俯首;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
整体思路
1、整体任务安排:本单元共设计了四个大的任务,分别是知人论世、吟咏诗韵、赏析诗蕴和文学短评写作,每个大的任务重又设计了若干小的任务。
2、课时:10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人论世
借助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结合教材配套资料和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单元中诗人们的人生经历、所写作品、思想风格及本单元诗词的写作背景。每位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确保每位诗人都有同学选择)诗人做详细深入了解,写好笔记,完成下表;并在课堂进行交流分享。
1、学生独立或者两人合作选择一位诗人,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写好笔记。
2、班级交流,确保每位诗人都有同学交流分享。
诗人姓名
人生经历
文学作品
思想风格
其他角度
所选诗词创作背景
?
?
?
?
?
?
?
任务二:吟咏诗韵
任务1:初读诗词,理解大意
1、结合单元说明、诗词注释、学习提示等教材资料对八首诗词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小组合作,扫除阅读中的字音、形,义等障碍,理解重难词语含义,揣摩诗意,理解诗词大意。【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堂不专门花费时间做】
重难点词语示例:
青青子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子,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
2、把重要字词含义标注到文中,整理出小组所有同学不理解的地方,等到分享交流时探讨。
3、课堂交流分享,每个小组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其他同学探讨、答疑、补充。教师注意引导,如有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提醒重难点和学生没有找到但又需要学生理解的地方。
任务2:方法指导,自我朗读
1、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诗词朗读的节奏、情感等。
2、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划分节奏停顿(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细节处理(重读点、转韵处、结尾句)等
3、每位学生选择一首诗词,根据方法和自我理解,自由朗读。
4、在小组内部进行朗读展示,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指点品评,推出一位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古诗词朗诵大赛。
任务3:班级古诗词朗诵大赛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可以举办个人赛和小组集体赛。由个人或者小组自行选择朗诵的诗词,准备相关配乐音频或视频。
个人赛由每个小组推举一名成员参加比赛,评出获奖等级并颁奖;小组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报名参加,评出优秀小组。
任务三:赏析诗蕴
本单元共8首诗词,不同时期、不同体式,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展示了不同的人生状态,表现出不同的人生境遇,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内涵,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阅读这8首诗词,仔细品味,从下面四组学习任务中任选两组,通过小组合作加以完成。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形象(意象、意境)、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思想情感(思想情感、观点态度、意义价值)、诗歌形式与内容(构思特点、诗歌风格、诗中具体内容)
【提示】
1、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做好笔记,小组统一意见,做好课堂分校交流准备。
2、为确保每组任务均有小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规定,如分配任务、制定题组等。
3、需要留足时间让每个小组充分查找资料,探讨交流,最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
4、课堂交流分享,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发言机会。
任务1:
1、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短歌行》体现的是积极入世,决心建立一番功业,而陶渊明《归园田居》体现的是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请结合这两首诗,比较曹操和陶渊明不同的人生志趣,理解其各自的生命思考并加以分析。
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三首诗均是诗人人生失意之作,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之时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失意之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这种失意之情的。
3、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週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咏史怀古词,请结合词作内容,比较两首词的怀古之情的异同。
任务2:
1、诗人往往选用一些意象来展现景色,营造意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运用意象展现了田园景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意象描绘了赤壁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指出诗人选择的意象,简要分析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诗人往往把内在的“情”外化为各种意象,杜甫和李清照两人诗人深谙此道,《登高》中的“悲”,《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愁”都是通过外在意象传达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3、古诗词中写景手法多样,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白描手法等,不同的诗歌写景手法往往不同,《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两首诗就采用了不同的写景手法,请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任务3:
1、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找出几首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三首诗在创作构思上各有特色,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3、《归园田居(其一)》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分别分析各自运用的表达技巧。
任务4:
1、所谓“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词或句子。《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声声慢(寻寻觅觅)》均有非常明显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品,请结合诗歌从形式、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具体分析。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对琵琶乐曲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选择的描写角度和运用的手法技巧。
4、清代李佳在《左庵词话》中点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任务1:示例
第1题
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一个选择世俗多数人认可的、也是那个时代多数人只能选择的方式,通过仕途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精彩;一个在深思熟虑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同样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
并非无志之人,也非佛系而为。性格使然,人生境遇使然。
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
第2题:
李白通过梦游天姥的幻境,抒发了自己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情怀。
杜甫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心系家国的复杂感情。
白居易则通过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联想到自己被贬的悲凉境遇,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失意。
第3题:
相同:两首词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更主要地抒发了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
不同点。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对侵占土地的敌人的愤怒,对朝廷不作为的愤,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豪放?之中更多悲壮之气。
任务2:示例
第1题:
《归园田居(其一)》:选择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简朴恬淡的意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择了乱石、惊涛、浪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意境。
第2题:
《登高》中诗人将“悲”外化为急风、阔天、猿声、清渚、白沙、飞鸟、落木、江水等意象。
首联写到了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飞舞盘旋的水鸟,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猿啸、鸟飞顿时带上了伤感色彩,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
落木“萧萧”之声,江水“滚滚”之势,苍凉悲壮,诗人发出的是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
《声声慢》中词人的“愁”情外化成为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物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南来秋雁,正是从前在北方见到的,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是因为词人想借此表达自己浓重的思乡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是黄花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明写黄花,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梧桐”两句,承袭“守着窗儿”句,是说即使挨到黄昏又如何呢,秋雨梧桐只能更添愁绪。“细雨”的“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正是在只有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声音,这种“细雨”的“点点滴滴”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点滴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了心里和孤寂的灵魂里。
第3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景:
?运用丰富的想象(虚写)和大胆的夸张。“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绘了梦中所说的洞天仙境的景象,这是一个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世界,众仙平等相处,仙人和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之妙。
?既有正面描写也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琵琶行(并序)》写景:
白描手法、侧面烘托。纯用白描,并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获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黄芦苦竹绕宅生”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任务3:示例
第1题:
《短歌行》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是引用《诗经》诗句,其意在表达诗人期待贤才的热诚。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典:
引用周瑜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引用周瑜年少迎娶小乔的典故,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
“三国周郎赤壁”和“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用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凸显这位军事统帅风度翩翩、气字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
诗句
典故
作用
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
金救国的热情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结果落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佛狸祠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
第2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登高》一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形、声、色、态,好比画家的工笔,一一得到表现。领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琵琶行》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第3题:
《归园田居(其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白描、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等描写手法,反衬、对比等表现手法。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写官场生活,用“尘网"“樊笼”设喻,写出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声声慢(寻寻觅觅)》运用了叠词、多种感官结合、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手法。
例如:开头使用了叠词。“寻寻觅觅”用了两个动词,叠用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来了。“冷冷清清”是描写外部环境的形容词,给人渐次浓重的感觉。“凄凄修惨戚戚”是心理性形容词,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4:示例
第1题:
《短歌行》的诗眼是“忧”:全诗围绕“忧”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内涵:①人生苦短之忧。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个“苦”字,其忧惧心态毕现。②贤才难求之忧。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衫》中的原句,恰当地表现出诗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的情态,感情真挚。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对贤才的礼遇。③功业未成之忧。曹操此时已五十多岁而一统天下的大业未成,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一番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所以诗人最后还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以求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归园田居(其一)》的诗眼是“归”:全诗围绕“归”写了四个方面: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
《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诗眼是“愁”:全词围绕“愁”写了颠沛流离之愁、孤独思乡之愁、丧夫之痛、亡国只恨。
第2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杂言歌行体,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风格飘逸奔放,并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所写内容想象丰富,具有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登高》是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所写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第3题:
角度:?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方法:①贴切的比喻。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
②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任务四:文学短评写作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结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学写文学短评》资料,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1、文学短评的概念: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的篇幅相对短小的文章。
2、阅读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学写文学短评》,探讨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注意归纳出来,加以总结。
3、欣赏名家的文学短评。【卢雪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傅庚生:《<声声慢>中叠词之妙》】
4、在探讨写作方法和欣赏名家点评后,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尝试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5、课堂交流分享。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的描写之所以成为《琵琶行》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感情恰当的糅和在一起加以细致的描写,写出了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音乐的形象是难以捕捉的,怎样用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这是描写音乐常遇到的困难,而诗人却写得灵活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听到了音乐一般。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我认为,作者主要是在写法上突出以下三点:
其一,是作者运用了许多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令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以骤然而至的“急雨”比喻大弦的声势,乐器的繁密;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比喻小弦声韵的幽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形象多变的音响。以“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滑,雨弦齐奏的和谐,好像听到了琵琶抑扬顿挫,清脆动听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用珠玉相碰击的声音,来模拟交错拨动粗弦、细弦这种弹技乐器的声音效果,非常恰切。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声音的婉转,这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圆滑之感。
诗人就是这样运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从而使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呜咽的音乐,而且感到在音调上也有区别,热闹而不絮乱,复杂而有层次,看到了这一系列巧妙比喻,就像听到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并使自己沉浸在美妙的境界之中,感情汹涌澎湃,不能自已。
其二,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直接模拟音乐。如“茫茫”、“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重字。“嘈嘈切切”、“大珠小珠”、“无声有声”等叠词,“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和幽美明快而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的运用,都加强了悦耳的听觉或韵律的节奏,表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这首诗的声调、音韵、节奏、旋律组合的异常完美,达到了非常和谐的境地。
其三,这首诗在精彩动人的音乐的描写中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刻,琵琶女表现的隐恨,幽愁,却在潜滋暗长,无声的间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至比有声的演奏还要丰富,还要动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演奏进行中,诗人迷于乐曲忘记观察环境。这时他举首四望,只见周围聚集着层层大船小舫,人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之中,毫无声响,月白江清,更给这绝妙的音乐增添了无穷的诗意。这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音乐休止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