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中国》课件(6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 乡土中国》课件(6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0 14: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乡土中国》
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
拟行路难

作者简介
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1910.11.2-2005.4.24)
费孝通
1910—2005
拟行路难

作者简介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1910.11.2-2005.4.24)
费孝通
1910—2005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该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
四大价值
1、认知层面
2、表达层面
3、研究层面
4、发展层面
①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乡土社会弊病产生的原因
③有助于对乡土社会的走向有更准确的认知
0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0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0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0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0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乡土中国》的目录
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
7、《男女有别》8、《礼治秩序》
9、《无讼》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14篇论文可分为4个部分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男女
有别
差序
格局
血缘与
地缘
长老
统治
名实的分离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
本色
无讼
从欲望到需要
文字
下乡
礼治
秩序
家族
无为
政治
描绘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于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阐释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
阐述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护与权力结构
讨论乡土社会的变动和变迁
第一部分
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是什么?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农民)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基础,
农民黏着在土地上。
不流动
强烈的地方性稳定性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小集团村落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在不流动的熟人的乡土社会中是否需要文字?
从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两个方面来说不需要
第二部分
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
《差序格局》
在不流动的熟人的乡土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社会中,私人的道德又是怎样的呢?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格局中象征着团体的神是无私的
差序格局
每个人在神面前平等
神对每个人公道
否定亲子联系
人人共有“天父”
人人互相尊重权利
团体也要保障个人权利
产生了宪法
没有超乎私人的道德观念
每条私人关系的线附着一种道德要求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
也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没有对团体的“义务”观念
君主也要完成私人道德
没有笼统的道德观念
所有价值标准不能脱于差序人伦而存在
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家族》
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结构
功能
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
生育儿女
中国乡土社会: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张
按照父系扩大
氏族
小家族
乡土社会:家族的功能复杂多样
生育、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族学)、安全(福建土楼)……
事业社群
生育社群
西洋家庭:
夫妻为主轴,
孩子为配轴
中国家族:
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妻为配轴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负担
纪律排斥私情
《男女有别》
在乡土社会中,家庭作为一个事业社群存在,那在这样的家庭中,需要人与人之间感情是趋向稳定还是趋向不稳定?
第三部分
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护与权力结构
在乡土社会中,依靠什么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人治、礼治、法治?
思考:什么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通过教化主动服膺传统
思考:“礼”是如何实现维持社会秩序的?
《礼治秩序》
那么在乡土社会中,当人与人之间发生争端是如何解决呢?
《无讼》
“无讼”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讼师:地位较低下,为人鄙夷,身处礼治社会。
律师: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现身法治社会。
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
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对待讼事的差异
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司法:依照统一规则和个人平等。
礼治:遵循差序格局和礼仪传统
那么在乡土社会中,谁是其统治者,统治者的权利的性质是压迫性的还是契约性的?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时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配、压迫性权力。
概念区分:
同意权力是为了保证分工合作顺利进行的基于社会契约的相互同意相互监督的权力。
互相交割
错综混合
2、工具性
1、引诱性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
无为
横暴权力的限制
同意权力的局限
远离皇权
经济基础不充分
——无为政治的生存之道
小农经济
分工体系不发达
《无为政治》
雄图大略的皇权
开辟疆土
筑城修河
小农经济不堪重负
农民起义
天下大乱
皇权无为
休养生息
皇权累积力量
对于乡土社会的统治,皇权选择无为的政治,哪维护秩序的到底是谁,其使用的权利又是什么性质的权利?
“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找。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它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费孝通
“爸爸式”权力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
《长老统治》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足够的权威,来掌握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长幼之序)
乡土社会因为生活方式稳定,文化稳定,乡土社会继替的缓慢,,很少出现新问题,所以乡土社会重视长幼有序,这就有效地保证了教化权力(长辈为文化传承而强制教导晚辈的一种权力)。
第四部分
乡土社会的变动和变迁
是什么因素把单独的个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共同生活的群体?
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规定人的社会地位而不容个人选择。
地缘: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成的社群。
那么乡土社会是血缘结合的社会还是地缘结合的社会?为什么?
血缘结合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不流动的熟人社会,文化也缺乏变动,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但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血缘与地缘》
父死子继:
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职业的血缘继替
贵人之子依旧贵——身份的血缘继替
富人之子依旧富——财富的血缘继替
在个体的运动中保持社会结构的相对静止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血缘来自生育,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来自商业,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一个大转变。
血缘结合的乡土社会是具有稳定性的,那乡土社会是否会存在社会向地缘结合社会进行转变?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
——《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血缘来自生育,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来自商业,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一个大转变。
在乡土社会中,除了商业的需要导致社会性质的变迁,那么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1、传统的形式无法完全解释社会的变动导致名实分离。
2、人的新需要
3、旧有的结构不能应对新环境
时势权力
《名与实得分离》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根据性质,权力可以分为哪四种?
横暴权力——社会冲突
同意权力——社会合作
教化权力(长老权力)——社会继替
时势权力——社会变迁
在乡土社会中,社会的变迁是一种自觉的变迁还是一种不自觉的变迁?
乡土社会中人是靠欲望去行事,所以乡土社会的变迁是一种不自觉的变迁
《从欲望到需要》
什么是欲望?
定义:食色性也,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规定人类的方向,人类在取舍间的根据。
《从欲望到需要》
文化的陶冶使生物本能的欲望变成一种自觉的欲望,并且在乡土社会中这种自觉的欲望常合于人类生存条件,所以自觉的欲望是文化事实。
这种自觉的欲望客观上印合于生存条件,但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它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如果环境变了,人并不能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是盲目地经过错误与试验的方法来找到新办法。
《从欲望到需要》
在乡土社会中,社会环境变化的很慢,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但当社会环境变动得快,原有的文化不能有效地符合这变动,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这时人们就会知道应该有计划的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依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欲望
需要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经验,自然为他们选择出一个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而生活。
——欲望
而现代生活中人们依靠知识、计划。这是理性的时代,人们常常从已知的手段和目的去计划行为。
——需要
作者以乡土社会本色与文字下乡为引入,逐步介绍了乡土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稳定性和传统性格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推崇传统道德的礼治秩序,衍生出了以教化为手段的长老统治,达到了欲望与生存条件印合的状态,而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并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稳定。
《乡土中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