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 第2章 运动的世界 2.3快与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 第2章 运动的世界 2.3快与慢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10 14: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快与慢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速度的认识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24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物理学上,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计算公式是v=,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在交通运输上通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单位,符号是km/h.
2.单位换算:1
m/s=(换算过程)=3.6
km/h.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一:
1.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几种方法?
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通过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通过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运动快慢如何比较?
解:比较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
小组讨论二:
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
0
20
100
B.自行车
0
10
100
C.火车
500
30
1500
D.飞机
500
10
2500
  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1.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2.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3.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教师点拨】
1.速度的计算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2.速度的意义可以按照速度定义格式叙述.
3.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单位换算:1
m/s=3.6
km/h.
【跟踪训练】
1.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 B )
A.离弦之箭   B.一日千里
C.姗姗来迟
D.风驰电掣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72
km/h=72×=72×
m/s=20
m/s.?
(2)10
m/s=10×=10×3.6
km/h=36
km/h.?
二、速度的计算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4页内容,完成下列例题:
例: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
km/h=12.5
m/s t=4
min=240
s
求:s=?
解:据v=得
s=vt=12.5
m/s×240
s=3000
m.
答:两车站相距3000
m.
【小组讨论】
1.如图所示为某交通标志牌.
(1)请你说出这两个数据的含义,甲“80”的含义:此路段允许的最高速度为80
km/h,乙“南京市60
km”的含义:此地距离南京60
km.?
(2)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需要多少小时?
解:t===0.75
h.
2.你见过速度表没有?给大家说说你的认识.(如图所示)
【教师点拨】
1.解题过程要规范,题意弄清.
2.正确换算单位,熟练掌握公式变形.
【跟踪训练】
1.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0.16
m/s.
2.一列火车长100
m,以36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隧道长980
m,那么这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解:火车速度v=36
km/h=10
m/s,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s隧道+s车=980
m+100
m=1080
m,根据v=,可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t===108
s.
答:这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
s.
三、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5、26、2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小组讨论】
小组探究一:
观察比较下面甲、乙两图中的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有什么特点?能否由此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解:甲汽车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相同,乙汽车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不同.
小组探究二:
1.一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在前一半路程内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内速度为v2,求其在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v===.
2.一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在前一半时间内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速度为v2,求其在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v===.
【教师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运动的路线是直线;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
2.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某段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进行计算.
信息窗:
阅读课本P27“信息窗”的内容,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让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跟踪训练】
1.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5,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
( C )
A.8∶15     B.15∶8
C.3∶10
D.10∶3
2.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察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2~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
m/s.?
3.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劈岭,设用一条96
cm长的引火线来点燃炸药,引火线燃烧速度是0.8
cm/s,点燃引火线后,人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炸药爆炸前跑到离点火
处500
m远的安全地带?(要求用三种方法解)分析:
思路一:比较安全逃离时间与极限逃离时间大小
思路二:比较安全逃离距离与极限逃离距离大小
思路三:比较安全逃离速度与极限逃离速度大小
独立完成三种解法解题过程.
解:方法一:t1==96
cm÷0.8
cm/s=120
s,
t2==500
m÷5
m/s=100
s,
因为t1>t2,所以点火人能跑到安全地带;
方法二:t1==96
cm÷0.8
cm/s=120
s,
s=v2t1=5
m/s×120
s=600
m,
因为s>s2,所以点火人能够跑到安全地带;
方法三:t1==96
cm÷0.8
cm/s=120
s,
v==≈4.17
m/s,
因为v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