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小组讨论】
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
2.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
3.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4.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
5.小组同学完成下述实验:
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s1=1.6
t1=
v1=
s2=0.8
t2=
v2=
s3=s1-s2=
t3=t1-t2=
v3=
【教师点拨】
1.明确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2.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3.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4.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
5.组长明确操作、计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6.实验结果讨论
结论:小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变快.
7.完成实验报告册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讲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跟踪训练】
1.一辆小车沿山坡滑下,在第1
s内小车通过了2
m,在第2
s内小车通过了4
m,第3
s内小车通过了6
m,则有
( D )
A.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2
m/s
B.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C.小车做变速运动,在第2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D.小车做变速运动,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4
m/s
2.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
m/s,后一半路程为6
m/s,那么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4.8
m/s.?
3.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
(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s1=75
cm
t1=2.6
s
v1=28.85
cm/s
2
s2=75
cm
t2=2.5
s
v2=30.00
cm/s
3
s3=75
cm
t3=2.4
s
v3=31.25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