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1 20: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平凡人”的力量。
合作探究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强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精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牧羊人的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种植”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默读、精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吗?(生七嘴八舌)法国作家让·乔诺认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PPT)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植树的牧羊人》,一起了解这样他。
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圈点重点语句,看看文中的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生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三、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明确: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合作研讨,探究主旨
本文在选入课本前的标题是《植树的男人》,为什么要改为《植树的牧羊人》,有何特殊的含义?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提问:作者是怎么评价牧羊人的工作的?
(PPT)“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他是一个最平凡的人,却“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满怀无私的大爱,拥有顽强的毅力,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奇迹。可见,他不仅为荒原种植了树木,更为当地的人们“种植”了幸福和希望。
拓展延伸,寻找牧羊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