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植物妈妈有办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3 15: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课教学内容所属: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本实验教材第三册
2年级: 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单元第三课
5学时数: 80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了解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⑷收集一些植物制作标本,并介绍其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难点:
⑴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理解文中“旅行”“穿着带刺的铠甲”等所表达的意思。
 
2、内容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关于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优美、生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3、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成天在山野里出没的农村儿童对课文中所列举的蒲公英、苍耳、豌豆并不陌生,加上课文采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过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对身边事物无意注意,不可能观察得很仔细,因此,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将成为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设计思路: 本教材介绍植物生长常识,贴近农村儿童生活。教学时可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资源,自制成直观教具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手段上,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具,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其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植物王国里有许多千姿百态的植物,那里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通过谈话,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配乐动画,教师伴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相机板书公英、耳、豌豆。)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蒲、苍”两个生字?(提醒学生勿把“蒲”字写成左右结构)7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让学生在多音字“得”下画上记号。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出示小黑板:(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2)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3)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 学生回答齐读词语交流记忆方法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3、借助拼音,自由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4、默读课文,在生字下面用铅笔画出记号,读准生字词的字音。5、小组内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贴上“ ” ,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课文多读几遍。6、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生共同评议。先认读“得”的三种不同的读音“děi、dé、de”,再读句子,选音节注音,最后齐读这三句话。8、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多音字?(为、降、乘……)画上记号,并给这些多音字组词。9、齐读课文。 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通过听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互助互学,人人参与,不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三、识记字形,练写生字 1、识记生字⑴出示文中的生字,⑵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比比谁的方法好。2、指导书写⑴让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了。⑵师重点指导:①“绞丝旁”的写法,提示学生注意两个撇折的起笔收笔基本上下对齐。②比较“洼”和“娃”的字形。 自由练读,小老师带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再次朗读课文学生自由练写生字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生需要教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孩子”“四海为家”“旅行”等词语的意思。4、指导朗读:读时注意停顿和问句的读法: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学生自由试读,评议后,再齐读。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访问家长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的生长环境及课本以外的植物传播种子的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其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山野采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
二、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植物妈妈,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师举图,生举标本并呼名——蒲公英、苍耳、豌豆,师贴图)4、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蒲公英、苍耳、豌豆,5、引入课文: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些植物妈妈呢?说了有关它们的什么事? 2、同桌展示采集的标本,说说这些植物的名称。3、指名介绍自己采集的标本。学生上台前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全班齐读词语请五位同学接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标本。四人小组一起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读完后,组员之间互相说一说。 贴图识字,让学生再次与生字见面,并复习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品读感悟 1、说蒲公英⑴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⑵让学生拿起蒲公英轻轻一吹,一边吹一边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⑶刚才给蒲公英吹气时,你看到了什么情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拿起蒲公英标本,边吹气边引导学生理解:风一吹,蒲公英身上的冠毛便展开了,像一把把降落伞四散开来,你们瞧,种子这里一颗,那里一颗,都从空中飘落下来了。(教师相机板画:蒲公英的种子)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纷纷”。⑷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情景可以用上“纷纷”这个词,试着用“纷纷”说一句话。⑹指导朗读:①教师渲染气氛:蒲公英娃娃们,我们就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安家落户了,远方有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遐想朗读第二节。(引导学生用较轻较慢的语调朗读。)②哇,微风一吹,你们终于可以离开妈妈,到处旅行了,好开心呀!③蒲公英娃娃们,你们勇敢地离开妈妈的怀抱,从高空中飘落下来了。(生再读)⑺教师小结:(手指板书)蒲公英妈妈真有办法,能借助风的力量让自己的孩子四处去旅行。2、说苍耳⑴师:认识了蒲公英妈妈,我们一起去找找苍耳妈妈。⑵蒲公英妈妈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而苍耳妈妈又有什么好办法呢?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呢?教师相机板画:兔子⑸苍耳宝宝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去田野、山洼。这个办法多妙呀!谁来夸夸苍耳妈妈?3、说豌豆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四节,教师提出要求:①自由读第四节。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③说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豌豆便弹射出来。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与“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豆粒儿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明白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板画:太阳)⑷出示句子: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①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等方面去思考)②指导学生读出豌豆宝宝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时的高兴的心情 请喜欢蒲公英的同学一起读读第二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纷纷学生用“纷纷”说话。⑸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假如你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你们准备好了降落伞,微风一吹,你打算到哪里去玩耍呢?带着遐想朗读第二节。学生读生再读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齐读第二节。请喜欢苍耳妈妈的同学读读第三节。画出相关的语句。⑶让学生再次拿出苍耳标本,看一看,摸一摸,形象地感受“带刺的铠甲”。⑷让学生任意把苍耳挂在自己的头发、衣服上,然后走一走、跳一跳,体会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妙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学生自学⑵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4、试着根据板书背诵课文,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指导)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逐渐内化,自然成诵。机械的背诵只能挫伤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四、拓展延伸 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采集了哪些植物呢?能说说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你能像课文一样夸夸这些植物的妈妈吗?为你喜欢的植物编一编儿歌。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们一起采集身边的植物,观察、了解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还编出了不少有趣的儿歌,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啊!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发现?总结:植物王国里的奥秘还有很多,粗心的小朋友是找不到的。希望你们做细心的孩子,探索大自然中更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学生拿出课前采集的其他植物标本,边展示边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鬼针草宝宝只要挂住小朋友的衣服,就能去田野、山洼;芭乐的种子被贪吃的小鸟带到远方;太阳一晒,凤仙花娃娃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为你喜欢的植物编一编儿歌学生畅所欲言4、齐读课文第五节。 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布置作业 课外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标本制作成一张小卡片,并写上自己编好的儿歌。
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简笔画) 伞   风(简笔画)
    苍 耳(简笔画)   铠甲  动物皮毛(兔子的简笔画)
豌 豆 (简笔画) 豆荚 太阳(简笔画)
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讲完后,我的感触颇深,乘热打铁,我又进行了教后再设计,对本节课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改与补充。现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深刻反思:
一、温馨评价 激励学生认真倾听
这节课我充分运用“恰当的课堂评价语”的形式来探究,评价语对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形成的作用和意义,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来看,效果非常好。因此,我认为课堂上不时的有意识对认真倾听的孩子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可以鼓励这个孩子更加认真的听讲,同时也可以适时提醒不认真听讲的孩子认真听讲。对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的孩子给予恰当的评价,一是对回答问题的孩子给予肯定和信心。二是告诉其他学生,只有认真听讲,才能积极思考,不断进步。这样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设计说话练习 拓展学生思维
备课时,我抓住课文中出现的以下几组词语,对学生进行说话
训练,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1、只要。。。。。。就。。。。。
2、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 ),( )就是他的家。
3、有哪些小动物带苍耳去旅行呢?
4、豌豆蹦到( ),( )就是他的家,他也四海为家。
课堂上我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孩子们大胆的想象,让我赞叹不已,同时感到这个练习设计的非常有实效。如:学生们大胆的想象说:蒲公英可能飞到草原、森林、悬崖峭壁、小溪边。。。。。。甚至有个孩子说有可能飞到云朵上等等,
三、不足之处“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落实不够透彻
1、这首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堂上我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悟、
理解诗歌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读的形式很多,可是逐渐提升的层次没有体现出来,只是表面的感悟,没有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2、课后有背诵的练习,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但是我在备课时,考虑不周,没有设计这一环节。
3、指导学生编写儿歌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后半部分可是落实的有些形式化,开始我播放椰子树的果实落在水里的课件,然后出示编写儿歌的填空练习,属于半扶半放,但遗憾的是,学生填完空后,我没及时有引导学生诵读自己编写的儿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而是匆匆的进行了下一个环节,课后我深感是一个缺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