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刷新题.夯基础
【经典例题1】
(2021·辽宁高一月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姚河塬遗址中,发现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刻字的卜骨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①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的出现
②定居和原始村落的形成
③手工技术的进步
④殉葬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⑤早期文字符号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畜牧业是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选项中最早出现,有了农业、畜牧生产才有农牧产品,满足了自身的口腹需要,多出来的才叫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催生出了阶级的产生。后经社会分化,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部落战争中被征服者成为统治者的奴隶,就出现了剥削制度。而后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故④②①③正确,选A,排除BCD。
【知识链接】
1.原始人群:人类史前的初级阶段,人类生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过群居生活;北京人已学会用火。
原始人群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2.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人人平等,财产共有。
3.父系氏族公社:处新石器时代晚期;
男子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贫富分化;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人类即将迈入文明门槛。
【牛刀小试】
一、单选题
1.(2021·浙江嘉兴市·高一期末)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起源于中国,排除B;出现远古人类并不代表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排除D。
2.(2021·湖北高一月考)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
A.私有财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农业畜牧业产生
D.阶级和国家产生
【答案】C
【详解】
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故选C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排除A项;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之后,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B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和国家,排除D项。
3.(2021·广东高一学业考试)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
A.扩大国家统一局面
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
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
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拥有诸侯国内统治权力和军事征伐权,这有利于地方诸侯开拓疆土,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范围,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宗法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大一统观念,排除D。
4.(2020·四川省蒲江县蒲江中学高一期中)《孟子·告子》中叙述西周时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这表明西周时
A.天子难以驾驭各个诸侯
B.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C.诸侯对天子负有硬性义务
D.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对周王不履行义务的诸侯的处罚措施,说明诸侯对周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硬性义务,故选C;诸侯对周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硬性义务,AB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周天子的权力尚未实现集中,排除D。
5.(2021·江西抚州市·高一期末)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
A.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
B.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
C.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
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答案】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大汶口遗址中的墓葬在随葬品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别,这说明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故选D;随葬品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出现贪污腐化,“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材料表明的是贫富分化明显,不能说明阶级差别日益凸显,排除C。
6.(2021·四川成都市·高一期中)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见有“求麦”“求稻”,《诗经》也多提到黍和稷,据此可以推断
A.黍比稷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B.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农作物
D.黍稷稻麦都属于中国古代作物系列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诗经》和甲骨文中大量提到黍稷,说明黍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农作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诗经》也多提到黍和稷,未体现“黍比稷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其他国家来做比较,所以无法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故B项错误;“黍稷稻麦都属于中国古代作物系列”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7.(2021·江苏南通市·高一月考)据考古发现,大汶口遗址有些墓穴内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内随葬品只有一两件豆、罐之类的陶器,有些甚至一所有。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农耕文明开始形成
B.早期国家初具形态
C.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D.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可得出,有些墓穴内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有些墓穴内随葬品只有一两件豆、罐之类的陶器,说明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D项正确;A项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的形态,没有相关的国家机构,排除B;材料中没有出现奴隶,排除C。
二材料题
8.(2021·邯山区新思路学本文化辅导学校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路线图。
——摘编自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材料二
在距今35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东西方文化元素交汇融通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强,此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经由亚洲北部转换到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绿洲路线,东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通过这条绿洲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迸发出创新的火焰,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的东西方交流》
(1)若要证明如图结论成立,你认为应依托哪种方式获取哪种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2000年前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中国因素。
【答案】(1)方式和史料∶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
理由;旧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交流内容逐渐丰富;交流路线逐渐稳定;交流范围逐渐扩大。因素∶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应该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这主要是因为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交流的内容、交流的路线及交流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和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刷新题.培素养
【经典例题2】
外服制首见于《尚书·酒诰》,即侯、甸(田)男卫四服。侯,即"为王斥侯",乃防守边疆的部族;甸,即田猎之田,是向商王朝贡献猎获物的地区;"男服"多为江淮地区被征服族;卫,"为王捍卫也",即王的禁卫军。这体现了商代外服制
A.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方国处于主动地位
D.改变了天下共主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乃防守边疆的部族”“‘为王捍卫也’,即王的禁卫军”可得出商代外服制起到了巩卫商王朝的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A项正确;当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B项;方国牌被动地位,揍他C项;天下共主局面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A。
【知识链接】
概念解析: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牛刀小试】
一单选题:
1.(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一月考)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可知,从商朝到西周,治国理念由重视占卜到重视百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所以C正确;“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仍然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所以B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D错误。
2.(2021·江苏南通市·海门中学高一期中)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以下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的是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
【答案】C
【详解】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根据所学可知,手工业与农业分工,使社会出现了不同的行业,从而使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出现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故选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排除A;B项中“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表述太夸张,排除;阶级对立与国家产生,出现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排除D。
3.(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其他模拟)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
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
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可知,商代墓葬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大、集中性强,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应是规模较大的集体劳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是奴隶集体劳作,故B项正确;石刀、石镰、蚌器属于生产工具,题目信息重在突出一个“量”,无法得出是否精耕细作或者水平、产量的高低,故ACD排除。
4.(2021·贵州高三其他模拟)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
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
【答案】B
【详解】
三星堆与黄河流域、成都全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似性,说明不同地区的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体的特征,故B正确;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均不符合題意,古蜀文明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排除A、C、D。
5.(2021·江西高三月考)商代官职如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史、祝、卜、巫本身就是王室的重要成员,他们甚至还可能获得王位;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这一变化
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淡化
B.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C.促进了专制王权的形成
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实行神权政治,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统治者借助神的名义维护统治;但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说明周朝统治淡化了神权政治,更具人治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与诸侯争霸无关,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世俗王权,但形成不了“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秦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6.(2021·全国高三月考)西周时期,周成王分封周公子伯禽于东夷所在,命其效法周公,使东夷完全臣服;分封弟叔虞于夏朝旧地,命其“启以夏政”;分封武王弟康叔于商人故土,命其“启以商政”。据此可知,西周(
)
A.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B.延续前朝统治模式
C.统治方式灵活变通
D.形成宗族共治格局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西周在采取分封制的时候,对东夷的统治效法周公,对夏旧地用夏法,对商故土用商法,统治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故C正确;材料与加强地方基层治理无关,故A错误;材料与前朝统治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血缘宗族无关,故D错误。
7.(2021·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吕氏春秋》曾引用一个寓言故事∶“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未定者,人欲望之也。由未定,充且屈力,而况众人平?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作者讨论的主题是
A.郡县制
B.人文精神
C.租佃关系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详解】
寓言故事旨在说明,王位继承人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只要王位继承人是确定不变的,则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即社会不容易导致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符合题干描述,D正确;郡县制、人文精神、租佃关系与题干寓言故事无关,排除A、B、C。
二材料题
8.材料题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浏失,它必商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西周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朝制度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