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典例题1】
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分封建制
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答案】C
【解析】选C。题干材料“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体现出霸主制度的积极影响,这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故选C项。
【知识链接】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同点: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性质。
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
【牛刀小试】
一、单选题
1.(2021·河南高一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牦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这说明当时
A.地区经济交流加强
B.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商业繁荣局面出现
【答案】D【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上可以见到东南西北方的商品,说明当时商业繁荣,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营商业的信息,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没有统一,国内统一市场没有形成,排除C。
2.(2021·北京高一期末)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此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①政治家多出自商人阶层
②铁制农具使用推动农业进步
③出现一批私营工商业者
④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
材料信息是,春秋时期,各国国君无不平等对待大商人。此现象表明,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并出现了一批巨商,社会等级制度受到商业的冲击,故③④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治家多出自商人阶层,故①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推动农业进步不符合材料信息,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3.(2021·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一期中)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记载官营手工业的《考工记》写道:凡盆、鬲、豆等陶制生活用器,若有歪斜、刮坏、破裂的,都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这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制度已被完全打破
B.官营手工业存在商品性生产
C.民间制陶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D.官营陶器的生产要求保证质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考工记》是记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文献,其中规定不能将不符合规定的陶制生活用器进行出售,实际上说明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也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被完全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制陶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销售的陶器不能残破,不是对生产的陶器要求高质量,故D项错误。
4.(2021·浙江温州市·高一期中)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
墨子
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韩非子
认为“道无双,故日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客”
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
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答案】C
【详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指百姓应该服从君主;“道无双,故日一”体现天下一统的思想。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都有国家统一的理念,故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排除A;墨子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诉求,排除B;材料中三人的思想都没有体现“民本主义”,排除D。
【点睛】
5.(2021·河南商丘市·高一期中)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放牧牛的人。如《左传》记载:放牛则有专门放牧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型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各诸侯国重视牛的饲养,专业牧牛人出现和养牛业的迅速发展等,表明当时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D项正确;农业动力革命即牛耕的使用并非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A项错误;农牧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生产逐渐代替奴隶集体劳动成为主要劳作方式,C项错误。
6.(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战国时期,粮食价格已用铜币来计算;临时雇工即“佣客”工资已用铜币来支付;国家征收的部分赋税已开始用铜币来交纳;当时在各国流通的铜币有“布”“刀”“圆钱”“铜贝”四种形制。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效果不佳
B.社会政治影响到货币的形制
C.青铜铸造技术有所进步
D.商业发展促使货币广泛流通
【答案】D
【详解】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扩大使得货币在多个领域得到使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效來不佳”的结论,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青铜铸造技术有所进步”与货币的广泛流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点睛】
7.(2021·河南南阳市·高一期末)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君主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及军权,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呈现集权的趋势,A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8.(2021·浙江宁波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列是某高中历史社团成员在校文化节活动中要做一个关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主题报告。
(1)完成下列主题报告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本土性与多样性
B.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
C.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D.满天星斗与多元一体的起源时期
E.崇尚自强不息与勇于创新的价值追求
(2)若就提纲中的“三、(2)”展开论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答案】(1)D.B.E.A.C。
(2)A.C.E.
【详解】
(1)字母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的第一步是起源阶段,与其正确说法相对应的是,D项即“满天星斗与多元一体的起源时期”;重视与恪守人本思想的伦理秩序、提倡爱国奉献与追求家国情怀等,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即B项;除了已罗列的三项内容外,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还包括,E项即“崇尚自强不息与勇于创新的价值追求”;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基本特点,首当其冲是“本土性和多样性”即A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在当代的最大、最明显也是首要价值就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即C项,因而该主题报告的空白处应填入的字母依次为D、B、E、A、C。
(2)论据: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论证上述提纲中的“三、(2)”,即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可以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纪传体例的通史《史记》、英国李约瑟所著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与贡献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和体现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本土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唐代佛像等作为论据,ACE三项符合题意;而利玛窦批评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时所说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和体现君主专制色彩的清朝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不能说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BD两项不符合题意。
刷新题.培素养
【经典例题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
A.华夏正统的意识
B.家国同构的理念
C.王权独尊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趋势
【答案】A
【解析】解析:选A。据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这反映了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A项。
【知识链接】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华夏与蛮夷的区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册封,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牛刀小试】
一、单选题
1.(2021·河北沧州市·河间四中高一期中)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技术的革新
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
C.法家地位的巩固
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答案】B
【详解】
战国时期,各国大都推行县制、什伍制,加强了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在国家手中,这是进行举国动员、维系长期战争的制度条件,故B项正确;军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举国动员参战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项。
2.(2021·江西新余市·新余四中高一月考)《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春秋谷梁传》谓“鱄(人名)织绚(丝织品)邯郸”,鱄是私营性质的小手工业劳动者。《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同等)富”。这些现象说明
A.手工业发展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
C.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春秋早期工商业政府垄断;而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者出现,甚至出现与君王同等富有的私营手工业者,这说明政府对工商业管理趋于松弛,也说明了经济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发展与兼并战争的关系,故排除A;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情况,故排除D。
3.(202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商鞅指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该论述
A.指出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表达对秦国现状的担忧
C.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
D.注重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C
【详解】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大意是:人口超过了国家占有的土地,那么国家取得的功绩就少而且兵力不足;土地面积超过人口数量,那么国家的山林,湖泽、财力、物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该论述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4.(2021·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期末)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人口的最高峰值可达2000万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达到3200万以上。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
C.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
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从战国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中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达3200万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选B;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而不是稳定,故排除A;各国的变法及管理体制变化,并非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5.(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
6.(2021·全国高三月考)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
A.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
B.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
C.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
D.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韩非子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A正确;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排除;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C排除;D是道家的主张,排除。故选A。
7.(2021·安徽安庆市·安庆一中高三三模)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总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类似。上述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材料反映出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C.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总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可知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故选D;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B;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变化,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
8.(2021·江苏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改革措施,商鞅还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颁布了法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分异令”。所谓“分异令”,是指单位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即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荀子在参观秦国后由衷赞叹:“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但贾谊却不以为然,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移风易俗改革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移风易俗改革的影响。
【答案】(1)顺应走向文明的历史发展潮流;得到秦孝公的强烈支持;改革措施具有针对性;通过法制的方式推行变法。(法制必答,其余三点任答两点)
(2)积极影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社会习俗(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推动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凝聚秦国人心。消极影响:改革冲击了伦理道德;未与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详解】
(1)根据“分异令”,根据所学可知,“分异令”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了走向文明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据“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颁布了法令”得出改革措施具有针对性、通过法制的方式推行变法;根据所学可知,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秦孝公的支持。
(2)积极影响:根据“分异令”,结合所学,得出改变了秦国落后的社会习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分析得出稳定社会秩序、凝聚秦国人心。消极影响:根据“遗礼义,弃仁恩”得出改革冲击了伦理道德;还可从未与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分析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