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8课
《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
A.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B.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C.大劫难
D.大灭绝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褶皱
潮汐
遗骸
B.劫难
陨石
追溯
C.流逝
褶皱
陨石
D.遗骸
劫难
天依无缝
3.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选文涉及的两个领域(
)
A.地质学
B.化学
C.物理
D.生物学
4.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5.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都是不解之谜。
A.举例子
B.排比
C.打比方
D.作诠释
6.加点多音字拼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天衣无缝féng
B.缝隙fèng
C.缝缝补补féng
D.缝衣服féng
7.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B.母亲为当选总统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自豪,是她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儿子。
C.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认为职业不分贵贱。
D.杜鲁门的母亲故意这样说的,为了激励另一个儿子。
8.下列词语有错误的是(
)
A.流逝
时间流逝
流失
水土流失
B.熔化
岩石熔化
融化
冰雪融化
C.导致
导致失败
倒置
本末倒置
D.漂移
大陆漂移
飘逸
白云飘逸
9.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10.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括号里边内容的作用(
)
A.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
B.是一种假设。
C.说明作者善于想象。
D.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11.下列对加点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A.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只能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不能用确切的语气。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可有可无,可以去掉。
12.下列句子分析合理的是(
)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A.不能互换。
B.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大陆漂浮在水面上移动。
C.迁移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适合于动物。
D.如果互换,就不能准确表达其意,就体现不出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分析“大约”的作用。
A.大约,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大约”一词表明作者拿不准具体时间,没办法才这样写。
1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15.“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夸张
C.举例子
D.作诠释
二、填空题
16.《恐龙无处不在》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人,选自《
》。
17.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题目的好处是___________。
19.第五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1)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3)文中“撞击说”和“火山说”,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2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概括选段的内容。
(2)选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8课
《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
A.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B.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C.大劫难
D.大灭绝
答案:AB
解析: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撞击说”、“火山说”。故选A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文章信息的筛选。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褶皱
潮汐
遗骸
B.劫难
陨石
追溯
C.流逝
褶皱
陨石
D.遗骸
劫难
天依无缝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依——衣。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的掌握情况。
3.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选文涉及的两个领域(
)
A.地质学
B.化学
C.物理
D.生物学
答案:AD
解析:分析:课文中涉及的两个领域是地质学、生物学。故答案选A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4.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答案:C
解析:分析: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说明方法的理解。
5.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都是不解之谜。
A.举例子
B.排比
C.打比方
D.作诠释
答案:A
解析:分析:A.“如”是举例子标志性词语。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6.加点多音字拼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天衣无缝féng
B.缝隙fèng
C.缝缝补补féng
D.缝衣服féng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应读四声。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识别。
7.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B.母亲为当选总统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自豪,是她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儿子。
C.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认为职业不分贵贱。
D.杜鲁门的母亲故意这样说的,为了激励另一个儿子。
答案:ABC
解析:分析:杜鲁门的妈妈深爱自己的两个儿子,无论儿子工作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他的最爱。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8.下列词语有错误的是(
)
A.流逝
时间流逝
流失
水土流失
B.熔化
岩石熔化
融化
冰雪融化
C.导致
导致失败
倒置
本末倒置
D.漂移
大陆漂移
飘逸
白云飘逸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应为白云飘移。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掌握。
9.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答案:C
解析:分析:不同领域之间是相互沟通的。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见解的理解。
10.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括号里边内容的作用(
)
A.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
B.是一种假设。
C.说明作者善于想象。
D.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答案:A
解析:
分析:括号内容证明大陆漂移说。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
11.下列对加点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A.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只能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不能用确切的语气。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可有可无,可以去掉。
答案:D
解析:分析: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科学性,严谨性,不是可有可无的。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品位。
12.下列句子分析合理的是(
)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A.不能互换。
B.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大陆漂浮在水面上移动。
C.迁移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适合于动物。
D.如果互换,就不能准确表达其意,就体现不出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案:ABCD
解析:分析:分清两个词语的差异。故选ABC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分析“大约”的作用。
A.大约,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大约”一词表明作者拿不准具体时间,没办法才这样写。
答案:D
解析:分析: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或形容人聪明伶俐。这两种意思都与句意不符。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1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答案:A
解析:分析: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C项语意重复,删去“目前”;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而且”改为“但是”。故答案选A。
点评: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15.“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夸张
C.举例子
D.作诠释
答案:A
解析:分析: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故选A。
二、填空题
16.《恐龙无处不在》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人,选自《
》。
答案:阿西莫夫|美|《新疆域》
解析:分析:背诵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见解。
点评:学生要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18.题目的好处是___________。
答案: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结合文章内容,逐字分析题目。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第五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一句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分析:联系上下文分析段落作用。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
20.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答案: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解析:分析:抓住“自信”二字修改。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1)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释说明
解析:分析:括号内容是解释括号前的“大灾难”。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答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解析:分析:抓住主要内容,找出说明对象。
点评:考查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能力。
(3)文中“撞击说”和“火山说”,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特定称谓
解析:分析:“撞击说”“火山说”属于特定称谓。
点评:学生应该掌握引号基本用法。
2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概括选段的内容。
答案:分阶段介绍了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过程。
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解析:分析:读通原文,概括主要内容。
点评:学生要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2)选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案:时间顺序
解析:分析:选段有时间的标志,故采用时间顺序。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顺序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