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核心素养专项练(二)(word版含解析+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核心素养专项练(二)(word版含解析+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11 07:07:0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核心素养专项练(二)
(2020·天津南开区模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头带“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1.形成“精灵烟囱”奇特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当地人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推断合理的是(  )
A.凝灰岩质地松软,较易于开凿
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排水
C.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2020·安徽定远育才中学期末)四川省地形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含平原)和丘陵等。读“四川省不同地形区的交通线密度图”,回答3~4题。
项目
地形类型
交通线密度(米/米2)
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
盆地(含平原)
13.6
丘陵
4.7~8.3
山地
1.9~2.6
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
盆地(含平原)
1.9~2.6
丘陵
1.5~1.7
山地
1.0~1.5
高原
0.2~0.5
全省平均
1.0
3.四川省交通线密度最大的地形类型是(  )
A.盆地(含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4.以下各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形因素对交通线的选择和分布起决定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交通线选择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地形条件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产生影响
D.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小
(2020·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7~8题。
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10.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其边界分为两种:相互挤压碰撞的为消亡边界,彼此分离的为生长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板块运动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2.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负相关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1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2020·陕西蓝田县期末)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5.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2021·北京东城区期末)北京市某中学课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实验,实验器材有:不同大小颗粒的干沙、吹风机、透明的玻璃罩等,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6~17题。
16.模拟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A.侵蚀、堆积
B.风化、堆积
C.搬运、堆积
D.侵蚀、搬运
17.沿甲—乙线作剖面,图中与吹风机风吹方向对应的剖面形态示意图是(  )
答案与解析
(2020·天津南开区模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头带“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1.形成“精灵烟囱”奇特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当地人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推断合理的是(  )
A.凝灰岩质地松软,较易于开凿
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排水
C.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图2可知,戊经由②变成沉积物,则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沉积物经由①变为甲,则①为固结成岩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过②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④代表喷出冷凝。其他岩石都可以经过⑤变为丁,则丁为岩浆,⑤代表高温熔融作用,戊为喷出型岩浆岩。其他岩石可经③变为乙,则③为变质作用,乙为变质岩。由文字材料可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故选择①②④,C正确。第2题,凝灰岩由堆积的火山灰经外力作用形成,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A正确。安纳托利亚高原降水少,B错。玄武岩的气孔非常细小,对客栈通风作用不大,C错。开凿窑洞会破坏沉积岩的层理,使其结构不稳定,D错。
(2020·安徽定远育才中学期末)四川省地形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含平原)和丘陵等。读“四川省不同地形区的交通线密度图”,回答3~4题。
项目
地形类型
交通线密度(米/米2)
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
盆地(含平原)
13.6
丘陵
4.7~8.3
山地
1.9~2.6
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
盆地(含平原)
1.9~2.6
丘陵
1.5~1.7
山地
1.0~1.5
高原
0.2~0.5
全省平均
1.0
3.四川省交通线密度最大的地形类型是(  )
A.盆地(含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4.以下各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形因素对交通线的选择和分布起决定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交通线选择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地形条件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产生影响
D.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小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还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交通线密度最大的都是盆地(含平原)。第4题,地形等自然因素是交通线选择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是交通选线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密度、交通线路走向等均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需求,从而成为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A错误,B、C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小,D正确。
(2020·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经流水的侵蚀等作用而形成的,图中四处只有①河谷地区有石灰岩分布,选A。第6题,图中侵蚀面、砂砾岩和砂岩、花岗岩没有受到断层影响,说明均形成于断层之后,故A、B错误,D正确;现代河谷没有沿断层发育,C错。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7~8题。
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来自大兴安岭的流水为山前平原带来了地表水、泥沙,同时也补给了地下水。受泥沙堆积影响,河流不断改道,地貌为泛滥平原,河床位置不固定,河漫滩广布,流水地貌发育良好,B正确;地处沉积平原,地面以沉降为主,而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地势和纬度均较低,因此该地无冰川影响,C错;虽然一年四季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存在季节差异,但即使在风力作用最强的春季,由于地下水位高,河漫滩地表泥沙湿,亚表层泥沙被地下水浸泡,风力无法扬沙和侵蚀,D错。第8题,断流期间本区的风力改造了地表,侵蚀出风蚀洼地,C正确;地面沉降多为区域性的,沉降面积可能增加,但不会出现洼地不断增多现象,A错;即使在流水作用时期,本区也为流水堆积地区,流水不可能侵蚀出大量的洼地,何况处于流水断流时期,B错;本区虽然存在冻融作用,理论上可以形成冻融塌陷,但由于断流后地下水下降,加之地面松散物质为洪积物,质地粗,含水量低,因此冻融作用不明显,D错。
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10.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其边界分为两种:相互挤压碰撞的为消亡边界,彼此分离的为生长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板块运动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甲为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故C正确。第10题,①②之间为生长边界,因此①相符,②不相符。③④之间为生长边界,因此③④相符。本题要求选择不相符的答案,故B正确。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2.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负相关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1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答案 11.D 12.D 13.C
解析 第11题,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故选D。第12题,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相关;不能判断风影沙丘长度与植株高度的关系;风影沙丘高度与叶片大小关系不大;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故选D。第13题,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故选C。
(2020·陕西蓝田县期末)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5.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答案 14.A 15.D
解析 第14题,海绵向两侧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的张裂运动,是板块的生长边界,①③正确,选A。第15题,阿尔卑斯山、日本、青藏高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选D。
(2021·北京东城区期末)北京市某中学课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实验,实验器材有:不同大小颗粒的干沙、吹风机、透明的玻璃罩等,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6~17题。
16.模拟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A.侵蚀、堆积
B.风化、堆积
C.搬运、堆积
D.侵蚀、搬运
17.沿甲—乙线作剖面,图中与吹风机风吹方向对应的剖面形态示意图是(  )
答案 16.C 17.A
解析 第16题,吹风机可以模拟风力,模拟实验可能是吹风机吹风,将沙子吹起(模拟搬运),沉积到其他地方,因此可能观察到风力搬运、风力堆积作用。风力侵蚀后应该有风力侵蚀地貌,但图中干沙并没有出现类似风力侵蚀形成的明显高低不平的侵蚀地貌,故选C。第17题,沿甲—乙一线,可以看到乙处基本没有沙子,为迎风一侧;甲处沙层较厚(有3处小坑,可以看出沙层厚度较大),说明沙丘最高点靠近甲地,陡坡位于甲地一侧。因此沿甲—乙线作剖面,图中与吹风机风吹方向对应的剖面形态示意图是A图,故选A。(共23张PPT)
核心素养专项练(二)
(2020·天津南开区模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头带“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人地协调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形成“精灵烟囱”奇特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图2可知,戊经由②变成沉积物,则②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沉积物经由①变为甲,则①为固结成岩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过②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④代表喷出冷凝。其他岩石都可以经过⑤变为丁,则丁为岩浆,⑤代表高温熔融作用,戊为喷出型岩浆岩。其他岩石可经③变为乙,则③为变质作用,乙为变质岩。由文字材料可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故选择①②④,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凝灰岩由堆积的火山灰经外力作用形成,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A正确。
安纳托利亚高原降水少,B错。
玄武岩的气孔非常细小,对客栈通风作用不大,C错。
开凿窑洞会破坏沉积岩的层理,使其结构不稳定,D错。
2.当地人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推断合理的是
A.凝灰岩质地松软,较易于开凿
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排水
C.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0·安徽定远育才中学期末)四川省地形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含平原)和丘陵等。读“四川省不同地形区的交通线密度图”,回答3~4题。
3.四川省交通线密度最大的地形类型是
A.盆地(含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项目
地形类型
交通线密度(米/米2)
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
盆地(含平原)
13.6
丘陵
4.7~8.3
山地
1.9~2.6
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
盆地(含平原)
1.9~2.6
丘陵
1.5~1.7
山地
1.0~1.5
高原
0.2~0.5
全省平均
1.0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还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交通线密度最大的都是盆地(含平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以下各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地形因素对交通线的选择和分布起决定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交通线选择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地形条件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产生影响
D.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越来越小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地形等自然因素是交通线选择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是交通选线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密度、交通线路走向等均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需求,从而成为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A错误,B、C正确。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因素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小,D正确。
17
(2020·江苏地理)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综合思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经流水的侵蚀等作用而形成的,图中四处只有①河谷地区有石灰岩分布,选A。
6.图中断层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图中侵蚀面、砂砾岩和砂岩、花岗岩没有受到断层影响,说明均形成于断层之后,故A、B错误,D正确;
现代河谷没有沿断层发育,C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7~8题。
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来自大兴安岭的流水为山前平原带来了地表水、泥沙,同时也补给了地下水。受泥沙堆积影响,河流不断改道,地貌为泛滥平原,河床位置不固定,河漫滩广布,流水地貌发育良好,B正确;
地处沉积平原,地面以沉降为主,而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
该地地势和纬度均较低,因此该地无冰川影响,C错;
虽然一年四季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存在季节差异,但即使在风力作用最强的春季,由于地下水位高,河漫滩地表泥沙湿,亚表层泥沙被地下水浸泡,风力无法扬沙和侵蚀,D错。
解析 断流期间本区的风力改造了地表,侵蚀出风蚀洼地,C正确;
地面沉降多为区域性的,沉降面积可能增加,但不会出现洼地不断增多现象,A错;
即使在流水作用时期,本区也为流水堆积地区,流水不可能侵蚀出大量的洼地,何况处于流水断流时期,B错;
本区虽然存在冻融作用,理论上可以形成冻融塌陷,但由于断流后地下水下降,加之地面松散物质为洪积物,质地粗,含水量低,因此冻融作用不明显,D错。
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如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区域认知
解析 甲为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其边界分为两种:相互挤压碰撞的为消亡边界,彼此分离的为生长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板块运动方向不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
解析 ①②之间为生长边界,因此①相符,②不相符。③④之间为生长边界,因此③④相符。本题要求选择不相符的答案,故B正确。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风影沙丘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负相关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17
解析 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相关;不能判断风影沙丘长度与植株高度的关系;风影沙丘高度与叶片大小关系不大;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故选D。
1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故选C。
(2020·陕西蓝田县期末)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地理实践力
解析 海绵向两侧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的张裂运动,是板块的生长边界,①③正确,选A。
15.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阿尔卑斯山、日本、青藏高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选D。
(2021·北京东城区期末)北京市某中学课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实验,实验器材有:不同大小颗粒的干沙、吹风机、透明的玻璃罩等,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6~17题。
16.模拟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A.侵蚀、堆积
B.风化、堆积
C.搬运、堆积
D.侵蚀、搬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吹风机可以模拟风力,模拟实验可能是吹风机吹风,将沙子吹起(模拟搬运),沉积到其他地方,因此可能观察到风力搬运、风力堆积作用。风力侵蚀后应该有风力侵蚀地貌,但图中干沙并没有出现类似风力侵蚀形成的明显高低不平的侵蚀地貌,故选C。
解析 沿甲—乙一线,可以看到乙处基本没有沙子,为迎风一侧;甲处沙层较厚(有3处小坑,可以看出沙层厚度较大),说明沙丘最高点靠近甲地,陡坡位于甲地一侧。因此沿甲—乙线作剖面,图中与吹风机风吹方向对应的剖面形态示意图是A图,故选A。
17.沿甲—乙线作剖面,图中与吹风机风吹方向对应的剖面形态示意图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