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7 21:0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天地之始,一片混沌,经盘古开天辟地后,浊者降为地,清者升为天,始分混沌。认识之始,也是混沌,人们便用自己的想像和猜测来理解自然中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了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是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神话故事,它们都保留在一本古代著作中,那就是《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淮南子》的另外一则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整体感知,读通读顺
把课本打开,结合预习,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
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读准字音
颛顼 水潦 尘埃
读出停顿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读通意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通、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做)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即,“在这里,在哪里”之意).
齐读。
细读文章,解读“挑战”
非常言简意赅的一则古老的神话,精炼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空白,这些空白,老师希望在这节课中,我能和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好吗?
1、“争”
这则神话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共工和颛顼。(简介共工和颛顼)
他们两个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争为帝。
为什么争,同学们能猜猜看吗?
生猜测。
我们的同学很有想象力,老师也给大家找了一点资料,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是怎么说的。
补充资料:
资料一: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天上人间都怨声鼎沸。
共工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重视。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填低地,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即共工兴修水利。
但是,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预设:
因为两个家族固有的矛盾。
因为颛顼统治不善。
因为共工为了百姓着想。
2、“怒”
因为这些原因,共工和颛顼之间就发生了这么一场战争了。你觉得当时战争的场面是怎么样的?用一个词语。激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为什么?你能在文章中找到这样的依据吗?
可以从战败后共工的表现看出来。
这里对共工进行了直接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两个字——怒和触。
怒,怎样程度的怒?你能组个词吗?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触,用什么触?用自己的身躯撞击不周之山。
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
(同桌之间讨论)(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来想象联想)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击在不周的身上。
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谁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
过渡:刚才同学们对共工发怒的场面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没错,神话是想象的产物,生活中也需要这样多姿多彩的想象。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把你刚才所体会到的那一种“怒”用朗读传达出来,好吗?
演读“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巨嚎一声)
怒而触不周之山,
(随即,只听得天地间一声巨响)
天柱折,地维绝。
刚才,我们通过“怒”和“触”直击共工的内心,你读懂共工了吗?你读出了共工的什么?
勇敢、豪气、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敢于挑战……
毛泽东:“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他死了没有呢 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共工胜利了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最后两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补充资料: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共工这一撞,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两句话要读出什么?豪壮,欣喜。
四、深入探究,体悟“挑战”
1、同学们,你看,共工的挑战尽管失败了,但却换来了一个新天地的产生?在我们的神话故事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挑战呢?
读《精卫填海》,精卫挑战的是什么?它如何抗争?
又北(向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传说中的山名),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头上有花纹),白喙(huì鸟嘴),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填”)于东海。
——《山海经》 
精卫抗争的是东海。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填”)于东海。尽管个人的力量在东海面前时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精卫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过渡: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是古人想象出来的神话,同学们,神话是古人心中的一种愿望和向往的表达,这些神话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向往呢?
挑战权威,抗争命运……
2、同学们,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为这些失败了的英雄写几句话吧!
为生民请命,向强权说不,以血肉之躯挑战自然的伟力,需要的是勇气与胆识。既然山不周全,水不利民,你用愤然一触,让天地失色,令山河改容。伟哉共工,成也英雄,败也英雄。
五、拓展延伸,传承“挑战”
同学们说的真好,那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还需要有这种抗争和挑战精神吗?
我们也可以和命运抗争,也可以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是吗?
我们来看看那些伟人们所告诉我们的吧!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 ----贝多芬
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 穆尔
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做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它。 ----莎士比亚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雨果【法】
六、课堂小结,延续“挑战”
精卫,也许永远也填不完东海,共工反抗也不能成功,还有夸父,他没能追逐到太阳便中途渴死了,但是都是勇敢的去追求真相,虽然有可能死在路上。但是,正如我们说的,有些路,必然要有人去走,有些梦想,注定我们无法放弃。 也但愿我们的同学能够延续这份神话给予我们的执着,一路前行!
板书设计:
怒 勇敢
共工 挑战精神
触 豪气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