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解析 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了我国北方地区东西向变化的特征,从“湿寒”到“干旱”,主要是水分的变化,体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人地协调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解析 ①②③的地域分异是从“湿热”到“湿寒”,体现的是南北向的热量变化,均为“湿”,说明水分差异不大,因此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2.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C.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解析 ⑥地区有高寒的特征,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测试)南极洲植物覆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据科学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来南极植物陆续出现,银白大地也随之转绿,南极洲变绿了。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南极洲变绿的影响,正确的是
A.南极洲变绿—实际蒸发量减少—降水减少
B.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降低
C.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D.南极洲变绿—大气吸收热量减少—气温降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南极洲变绿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实际的蒸发量增多,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升高,故A、B、D错;
南极洲变绿,冰川覆盖率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C对。
5.引起南极洲变绿的主要植被是
A.针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高寒草原
D.苔藓、地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南极洲纬度高,气候寒冷,不适宜森林的生长,也不可能有草原的分布,只有苔藓、地衣等植物的分布。
右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②为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综合思维
解析 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的分布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表现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兴安岭以东为③森林,以西为②草原,贺兰山以西为①荒漠,故A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
解析 森林植被的分布与降水和气温关系密切,气温高、降水丰富的地区最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降水丰富的季风区。我国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小,局限于大兴安岭、长城以东地区,故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小;我国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川西山地、横断山区以东的大片地区降水丰富,适合树木生长,因而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大,故D项正确。
纬度影响森林分布的南北宽度,洋流只是影响
沿海的森林分布,地形只是影响局部地区的森
林分布,对森林的宽度影响很小,故排除A、B、
C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读“东祁连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①自然带为东祁连山的基带。该山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祁连山脉的一部分,其基带的自然带应为温带荒漠带,植被为温带荒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下列关于高山冰雪下界在东北坡与西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
气温高、降水多
B.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
气温低、降水少
C.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
气温低、降水多
D.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高、降水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据图可知,山脉的东北坡雪线低,西南坡雪线高。祁连山东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而西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示意新疆天山大气环流模式。甲地位于天山北坡,丙地位于天山南坡。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丙处山麓的植被类型最有
可能为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
区域认知
解析 天山地处内陆,降水总体较少,丙处又位于背风坡,图中显示为焚风效应区,降水少,温度高,蒸发强,气候干旱,其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荒漠,故选D。
解析 图中甲为森林、乙为草原、丙为荒漠,其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反映了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故选D。
11.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A.依次呈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较高,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故选D。
13.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地势低洼的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选C。
解析 依据图上信息,A区域以下为落叶阔叶林,以上为灌丛,A区域为针阔叶混交林。
(2020·天津部分市区联考)某校地理科考小组对附近山地植被分布进行了研学考察,并绘制了“该山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A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6
地理实践力
15.该山地最有可能是
A.武夷山
B.天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解析 该山基带为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故选A。
16.(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林线通常是指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雪线是指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图中单实线、双实线分别代表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请在右图中将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补充完整,并标注雪线、林线。(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作图如下。(注意自然带界线北坡高于南坡,且高度数值不要差太大)
(2)推测该山地南坡山麓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坡山麓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分析该山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4分)
答案 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纬度更低、相对高度大,水热组合状况垂直变化大,故自然带丰富。
本课结束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源
3.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 )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C.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测试)南极洲植物覆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据科学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来南极植物陆续出现,银白大地也随之转绿,南极洲变绿了。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南极洲变绿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南极洲变绿—实际蒸发量减少—降水减少
B.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降低
C.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D.南极洲变绿—大气吸收热量减少—气温降低
5.引起南极洲变绿的主要植被是( )
A.针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高寒草原
D.苔藓、地衣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读“东祁连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
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下列关于高山冰雪下界在东北坡与西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气温高、降水多
B.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气温低、降水少
C.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低、降水多
D.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高、降水少
下图示意新疆天山大气环流模式。甲地位于天山北坡,丙地位于天山南坡。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丙处山麓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11.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
A.依次呈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3.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2020·天津部分市区联考)某校地理科考小组对附近山地植被分布进行了研学考察,并绘制了“该山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A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5.该山地最有可能是( )
A.武夷山
B.天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16.(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林线通常是指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雪线是指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图中单实线、双实线分别代表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
(1)请在下图中将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补充完整,并标注雪线、林线。(4分)
(2)推测该山地南坡山麓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3)分析该山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4分)
答案与解析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源
3.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 )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C.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了我国北方地区东西向变化的特征,从“湿寒”到“干旱”,主要是水分的变化,体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第2题,①②③的地域分异是从“湿热”到“湿寒”,体现的是南北向的热量变化,均为“湿”,说明水分差异不大,因此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第3题,⑥地区有高寒的特征,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测试)南极洲植物覆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据科学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来南极植物陆续出现,银白大地也随之转绿,南极洲变绿了。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南极洲变绿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南极洲变绿—实际蒸发量减少—降水减少
B.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降低
C.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D.南极洲变绿—大气吸收热量减少—气温降低
5.引起南极洲变绿的主要植被是( )
A.针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高寒草原
D.苔藓、地衣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南极洲变绿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实际的蒸发量增多,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升高,故A、B、D错;南极洲变绿,冰川覆盖率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C对。第5题,南极洲纬度高,气候寒冷,不适宜森林的生长,也不可能有草原的分布,只有苔藓、地衣等植物的分布。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题,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的分布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表现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兴安岭以东为③森林,以西为②草原,贺兰山以西为①荒漠,故A项正确。第7题,森林植被的分布与降水和气温关系密切,气温高、降水丰富的地区最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降水丰富的季风区。我国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小,局限于大兴安岭、长城以东地区,故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小;我国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川西山地、横断山区以东的大片地区降水丰富,适合树木生长,因而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大,故D项正确。纬度影响森林分布的南北宽度,洋流只是影响沿海的森林分布,地形只是影响局部地区的森林分布,对森林的宽度影响很小,故排除A、B、C三项。
读“东祁连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
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下列关于高山冰雪下界在东北坡与西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气温高、降水多
B.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气温低、降水少
C.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低、降水多
D.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高、降水少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①自然带为东祁连山的基带。该山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祁连山脉的一部分,其基带的自然带应为温带荒漠带,植被为温带荒漠。第9题,据图可知,山脉的东北坡雪线低,西南坡雪线高。祁连山东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而西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下图示意新疆天山大气环流模式。甲地位于天山北坡,丙地位于天山南坡。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丙处山麓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11.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
A.依次呈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答案 10.D 11.D
解析 第10题,天山地处内陆,降水总体较少,丙处又位于背风坡,图中显示为焚风效应区,降水少,温度高,蒸发强,气候干旱,其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荒漠,故选D。第11题,图中甲为森林、乙为草原、丙为荒漠,其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反映了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故选D。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3.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较高,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故选D。第13题,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地势低洼的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选C。
(2020·天津部分市区联考)某校地理科考小组对附近山地植被分布进行了研学考察,并绘制了“该山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A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5.该山地最有可能是( )
A.武夷山
B.天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答案 14.B 15.A
解析 第14题,依据图上信息,A区域以下为落叶阔叶林,以上为灌丛,A区域为针阔叶混交林。第15题,该山基带为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故选A。
16.(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林线通常是指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雪线是指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图中单实线、双实线分别代表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
(1)请在下图中将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补充完整,并标注雪线、林线。(4分)
(2)推测该山地南坡山麓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3)分析该山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4分)
答案 (1)作图如下。(注意自然带界线北坡高于南坡,且高度数值不要差太大)
(2)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坡山麓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纬度更低、相对高度大,水热组合状况垂直变化大,故自然带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