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11 20: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下列关于氯化氢和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用HCl表示,两者没有区别
B.氯化氢和稀盐酸在潮湿的空气中都形成酸雾
C.氯化氢和盐酸都能导电
D.氯化氢是无色气体,盐酸是无色溶液,它们都有刺激性气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都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②提纯Fe(OH)3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过滤
③明矾能作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与水作用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
④在制备Fe(OH)3胶体实验中,可以长时间加热
⑤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硫酸应属于
①酸
②能导电的纯净物
③含氧酸
④混合物
⑤化合物
⑥二元酸
⑦强电解质
A.①②③④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4.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含0.1molNa2SiO3的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的H2SiO3胶体中胶粒的数目为0.1NA
B.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所得分子数为NA
C.7.8gNa2O2分别与过量的CO2和过量的S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均为0.1NA
D.3.4g羟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8NA
5.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上述对青蒿素的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涉及可逆反应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有关的是
①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②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③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④往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⑤医院里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
⑥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⑦同一支钢笔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易造成钢笔堵塞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⑦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B.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不能称为胶体
C.1mol饱和FeCl3滴入沸水中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后能生成NA个胶粒
D.电泳现象证明某些胶体是带电的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碱发生反应
②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③蔗糖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和水都属于电解质
④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因为胶粒比溶液中溶质粒子大,所以胶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
⑥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直径介于1
nm到100
nm之间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9.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本质原因是
A.发生丁达尔效应
B.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相同电荷
C.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
100
nm
D.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布朗运动
10.向含有c(FeCl3)=0.2
mol?L?1、c(FeCl2)=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黑色分散系为胶体,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
C.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也可得到该黑色分散系
D.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Fe2++2Fe3++8OH-=Fe3O4(胶体)+4H2O
11.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Cl固体不导电,NaCl是非电解质
B.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D.蔗糖在水溶液或熔化时均不导电,所以它是非电解质
1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干冰,冰水混合物,烧碱,小苏打
B.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氯气,葡萄糖
C.同素异形体:活性炭,C60,石墨烯,金刚石
D.混合物:空气,纯净矿泉水,水玻璃,漂白粉
13.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雾霾”频发,严重时某些地方PM2.5指数濒临“爆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排放有
一定的关系
B.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
C.PM2.5
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和有害物质
D.直径为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14.下列液体中,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①鸡蛋白溶液 ②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溶液 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
A.②④
B.③④
C.②⑤
D.④
15.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电性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此外,胶体粒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下列有关现象和应用与胶粒带电无关的是
A.静电除尘
B.盐卤点豆腐
C.用渗析的方法除去胶体中存在的离子
D.氢氧化铁胶体通电后阴极附近红褐色加深
16.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江河入海口处易形成沙洲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二、综合题(共4题)
17.某Al2O3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Cu、Fe、Fe2O3杂质。现通过下列生产过程,从该样品中提纯Al2O3,并回收铁红。流程如下:
(1)在实验室进行操作①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
(2)试剂①是_______,样品加试剂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3)溶液③中通入某气体,该气体可以是_______(任写一种的化学式),红褐色固体制得铁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18.某学习小组为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分散系的性质做了如下一系列综合实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可利用______来区分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2)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请描述发生的现象______。
(3)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电子工业中,人们常用FeCl3溶液腐蚀覆铜板来制作印刷电路板,并从废液中回收和FeCl3溶液。实验室模拟流程如图所示:
①请写出FeCl3溶液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②试剂X在反应中体现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③Z可选用的试剂有______(填序号)。
A.硝酸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过氧化氢
D.氯气
19.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
(填序号)。
A.铜丝
B.烧碱
C.盐酸
D.
E.水玻璃
(2)已知实验室可选用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该反应转移1.2mol
,则标况下产生的体积为___________L。
(3)玉石的主要成分基本都属于硅酸盐,则南阳玉()表示为氧化物的形式是___________。
(4)已知某磁铁矿中含和的杂质,为了测定矿石中铁元素的含量,现进行如下实验:
Ⅰ.准确称取a
g矿石并磨成粉,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Ⅱ.向滤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将沉淀灼烧至恒重,称取剩余固体质量为b
g。
①步骤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步骤Ⅱ中为了证明沉淀已经洗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
③该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0.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制备时,将___________逐滴滴加至___________中,待液体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鉴别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除了可通过观察颜色以外,还有的方法是_____。
(3)如下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
Fe(OH)3
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原因是_____
(试从分散系分类的角度进行解释说明)。
(4)把盐酸逐滴滴加到
Fe(OH)3
胶体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氯化氢是纯净物,A错误;
B.稀盐酸不会形成酸雾,B错误;
C.氯化氢不能导电,C错误;
D.氯化氢是无色气体,盐酸是无色溶液,都有刺激性气味,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①“卤水点豆腐”是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而发生聚沉,“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是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的胶体发生聚成,因此①正确;
②提纯Fe(OH)3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渗析,因此②错误;
③明矾能作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与水作用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因此③正确;
④在制备Fe(OH)3胶体实验中,如果长时间加热,则胶体会发生聚沉,因此④错误;
⑤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稀硫酸,胶体发生聚沉,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再由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后来沉淀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因此⑤正确;
即有3个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3.B
【详解】
①硫酸的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从性质分类属于酸,①正确;②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④错误、⑤正确,且纯净的硫酸中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②错误;③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含氧酸,③正确;⑥1mol硫酸可电离出2mol氢离子属于二元酸,⑥正确;⑦硫酸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⑦正确;综上所述可知,①③⑤⑥⑦正确,故答案为:B。
4.D
【详解】
A.向含0.1molNa2SiO3的溶液中逐渐滴加盐酸,生成H2SiO3胶体,由于胶体粒子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所以生成H2SiO3胶体中胶粒的数目小于0.1NA,故A错误;
B.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后生成2mol二氧化氮,所得分子数不为NA,故B错误;
C.7.8gNa2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分别与过量的CO2和过量的SO2充分反应,分别生成Na2CO3和Na2SO4,生成Na2CO3时,只有一半的O被还原为-2价,还有一半生成氧气;生成时Na2SO4,所有O均被还原为-2价,故转移的电子数目分别为0.1NA和0.2NA,故C错误;
D.3.4g羟基的物质的量=0.2mol,0.2mol羟基含有0.2NA个羟基,一个羟基含有9个电子,电子数为0.2NA×9=1.8NA,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属于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上述对青蒿素的提取过程属于萃取,萃取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C正确;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HgS灼烧生成水银和硫,常温下水银和硫反应生成HgS,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故D错误;
选D。
6.D
【详解】
①烟尘属于胶体,直流电除尘是利用的胶体的电泳性质,①与胶体性质有关;
②植物油倒入水中形成乳浊液,不是胶体,②与胶体性质无关;
③蛋白质的溶液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③与胶体性质有关;
④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沉淀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④与胶体性质有关;
⑤血液属于胶体,透析是胶体的渗透,⑤与胶体性质有关;
⑥氯化铁和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⑥与胶体性质无关;
⑦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子的墨水中胶体粒子可能带有不同的电荷而聚沉,⑦与胶体性质有关。
答案为D。
7.B
【详解】
A.根据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A错误;
B.胶体是混合物,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只是分散质,分散质分散到分散剂中,整个体系才能称为胶体,故B正确;
C.Fe(OH)3胶粒为若干个Fe(OH)3的聚集体,1molFe(OH)3胶体,胶粒数小于NA,故C错误;
D.胶体能发生电泳现象是由于胶粒带电荷,而胶体是电中性,故D错误。
故选B。
8.A
【详解】
①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氧化物,因此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碱发生反应,①正确;
②金属氧化物可能是碱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因此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②正确;
③蔗糖是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因此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和水都会发生电离,因此二者都属于电解质,③正确;
④纯碱是Na2CO3的俗称,属于盐,而不属于碱,④错误;
⑤胶粒比溶液中溶质粒子大,但也能够透过滤纸,所以胶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⑤错误;
⑥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能够选择性吸附正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比较稳定,⑥错误;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正确的是①②③,共3个故合理选项是A。
9.C
【分析】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波,它们本质区别就是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胶体的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
~
100
nm。
【详解】
A.雾属于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但不是本质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布朗运动是胶体的动力学性质,B不符合题意;
C.雾中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0-9
m~10-7
m,即为1~
100
nm,属于胶体,胶体其具有的性质,是由其分散质粒子所决定的,C符合题意;
D.雾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为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0-9m~
10-7
m,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10.D
【详解】
A.Fe2O3为红棕色,而本题中得到的是一种黑色分散系,故A错误;
B.胶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
C.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得到红褐色的分散系,故C错误;
D.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水和氯化钠,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2++2Fe3++8OH-=Fe3O4(胶体)+4H2O,故D正确。
综上所述,
为D。
11.D
【详解】
A.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你都不导电的化合物;NaCl固体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但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错误;
B.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CO2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电解质,故B错误;
C.铜和石墨虽能导电,但它们都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蔗糖是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都不导电,是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B
【详解】
A.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即水,烧碱即NaOH,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它们均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A正确;
B.乙醇,四氯化碳,葡萄糖,都是非电解质,氯气是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错误;
C.活性炭,C60,石墨烯,金刚石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C正确;
D.空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纯净矿泉水是电解质的水溶液,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D正确;
故选B。
13.D
【详解】

14.A
【详解】
①鸡蛋白的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因此鸡蛋白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②水是纯净物属于溶液;③淀粉溶液也是由大分子形成的溶液,属于胶体;④硫酸溶液属于溶液;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
因此选A。
15.C
【详解】
A.静电除尘利用粉尘胶粒带电,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加以清除,A正确;
B.盐卤点豆腐,向豆浆中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的电性,使其凝聚成大颗粒发生聚沉,B正确
C.用渗析的方法除去胶体中存在的离子,是利用了胶体粒子和离子的直径大小不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胶粒不可以,C错误;
D.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通电后在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红褐色加深,D正确;
故选C。
16.D
【详解】
A.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和胶体中的胶粒都带有电荷,而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的,故A错误;
B.通电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粒子也是向两极移动,只是胶粒向某一极移动而已,故B错误;
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在显微镜观察下呈现无规则运动,这就是胶体的布朗运动特性,溶液中的离子呈现自由态,运动是无规律可言的,故C错误;
D.江河入海口处易形成沙洲是因为海水中的电解质导致河水中的胶粒发生聚沉的缘故,与胶体的性质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17.漏斗、烧杯、玻璃棒
NaOH溶液
Al2O3+2OH-=2+H2O
Cl2或O2、O3等
2Fe(OH)3Fe2O3+3H2O
【分析】
由流程可知,样品与试剂①反应得溶液①再通入二氧化碳得白色沉淀,可知试剂①为NaOH溶液,得到的固体①为Cu、Fe、Fe2O3,溶液①为偏铝酸钠溶液,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后得溶液②为碳酸氢钠溶液,白色固体②为Al(OH)3,氢氧化铝受热分解得氧化铝,固体①中加入盐酸得固体粉末中铁有剩余,则溶液③中主要含有Fe2+,通入的气体应为氧化剂,可以是O2或Cl2,与碱反应生成红褐色固体为氢氧化铁,过滤分离出溶液④含NaCl、NaOH,氢氧化铁加热分解得氧化铁,以此来解答。
【详解】
(1)操作①分离红褐色固体和溶液④,所以操作①应是过滤,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根据分析可知试剂①为NaOH溶液,加入试剂①时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偏铝酸钠,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H2O;
(3)溶液③中通入某气体的作用是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可以是Cl2或O2、O3等;红褐色固体为Fe(OH)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铁,化学方程式为2Fe(OH)3Fe2O3+3H2O。
18.丁达尔效应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3Fe+4H2O(g)Fe3O4+4H2
2Fe3++Cu=2Fe2++Cu2+
还原性
CD
【分析】
区分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亚铁盐与碱反应产生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这种物质不稳定,会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产生四氧化三铁和氢气;FeCl3与Cu反应产生CuCl2、FeCl2,向该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还原剂Fe粉,可以将过量Fe3+还原为Fe2+,将Cu2+还原为Cu单质,然后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有Fe、Cu,滤液中含有FeCl2,然后向其中加入H2O2或Cl2,FeCl2反应产生FeCl3,生成的FeCl3可以循环利用。
【详解】
(1)胶体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因此可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2)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发生反应:FeSO4+2NaOH=Fe(OH)2↓+Na2SO4,产生Fe(OH)2白色絮状沉淀,该物质不稳定,容易被溶解在溶液中的O2氧化产生红褐色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因此看到的实验现象是:首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3)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产生Fe3O4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4H2O(g)Fe3O4+4H2;
(4)①FeCl3具有强氧化性,会将Cu单质氧化产生CuCl2,FeCl3被还原产生Fe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
②试剂X可以将Cu2+还原为Cu单质,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
③试剂Z可将Fe2+氧化为Fe3+,则选用的试剂为氧化剂,在氧化Fe2+时,不能引入杂质离子,可以使用绿色氧化剂H2O2,也可以使用Cl2;但若使用硝酸,会引入杂质;若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会引入杂质K+、Mn2+,故合理选项是CD。
19.
(1)BD
(2)
13.44
(3)
(4)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无现象,则洗净
【分析】
(1)
A.铜丝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A项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为化合物,在水中完全电离为离子,属于电解质,B项正确;
C.盐酸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C项错误;
D.为化合物,溶解部分在水中完全电离为离子,属于电解质,D项正确;
E.水玻璃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E项错误;
答案选BD;
(2)
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同时生成氯化钾、氯化铬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该反应每转移6mol时,产生3mol,若转移1.2mol时,则产生0.6mol体积为=13.44L,故答案为:;13.44L;
(3)
硅酸盐的氧化物表示法,先活泼金属氧化物,再不活泼金属氧化物,然后非金属氧化物,最后是水,则南阳玉()表示为氧化物的形式是,故答案为:;
(4)
①与盐酸发生,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步骤Ⅱ中主要洗涤氯离子,则为了证明沉淀已经洗净的操作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无现象,则洗净,故答案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无现象,则洗净;
③bg固体是,根据铁元素守恒得:铁元素的质量,则该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
20.饱和氯化铁溶液
沸水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用可见光束照射胶体和溶液,出现光亮的通道的是胶体
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束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溶液呈棕黄色
【详解】
(1)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制备时,将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滴加至沸水中,待液体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鉴别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除了可通过观察颜色以外,还有的方法是用可见光束照射胶体和溶液,出现光亮的通道的是胶体;
(3)空气不是胶体,不会出现光亮的通路,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原因是进入烧杯前,光束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4)把盐酸逐滴滴加到Fe(OH)3胶体中,先发生胶体的聚沉,产生沉淀,然后氢氧化铁沉淀和HCl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沉淀溶解,溶液呈棕黄,即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溶液呈棕黄色。